長江漁民上岸之難 湖北段長江數千戶漁民欲棄漁上岸生活,缺乏政策支持,面臨無土地和就業難題 - 核心提示 他們長年以船為家,漂泊在水上,被稱作“連家漁船”。
11月12日,整理好漁網之后,丁文香夫婦劃著小船,出發去捕魚。記者 朱柳笛 攝
11月12日。上岸后的監利先鋒漁場的漁民,男人從事養殖業,女人們給周邊農民剝棉花,貼補家用。
隨著漁業資源匱乏,水面捕撈的生活越來越艱辛。他們期待上岸,但岸上沒有他們的土地和房屋。
據統計,我國內陸水域有“連家漁船”7.1萬戶,大部分集中在長江流域。其中荊州段漁民聚集區,約有數千戶。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系列惠民政策和措施,但在部分地區,“連家漁船”因非農戶口而難以享受到。而在幾次的上岸工程中,部分連家漁船被遺忘。
他們期待著政策和資金的支持,早日棄捕上岸。□本報記者 朱柳笛 湖北報道
早晨8點,湖北荊州監利縣海事碼頭,籠罩在淡淡魚腥味里。
丁文香的木船推開長江上的薄霧,緩緩靠岸。
3米長的船身里,散放著被褥和漁具。灶臺支起在船頭上。
這樣的船,當地人稱作“連家漁船”。這是漁民丁文香的家。或者說長江是他的家。
據新華社報道,我國內陸水域“連家漁船”漁民有7.1萬戶,約25.9萬人。他們在大江大河、湖泊水庫上生產生活,其中大部分集中在長江流域。
隨著長江漁業資源環境惡化及禁漁政策的實施,漂在水面、住在船里的生活,變得艱難。“連家漁船”上岸已是大勢所趨。
丁文香所在的荊州段長江,橫貫荊州全境,荊州所轄8個縣市區均依江而立,其中監利和洪湖是兩個最大的漁民聚集縣。
在荊州長江段,散布著數千戶和丁文香一樣以船為家的漁民。
在水面,他們收入漸漸難以維持生計。若上岸,沒有土地,沒有其他生存技能。水面或岸上,進退兩難。
水上的日子
微薄的霧氣也會讓漁民丁文香關節疼痛,能捕到的魚不及過去一半了,日子變得艱難
船篷上蔫干的小刀魚,是丁文香準備拿去市場賣的。
約10斤小刀魚,能賣70元左右。可以讓丁文香和妻子張美娥維持一星期的生活。
他原打算賣完魚,順帶買點禮物去岸上看小外孫。不過妻子抱怨,豬肉漲到每斤12元,能夠捕到的魚卻不及從前一半。丁文香放棄了。
8年前,他們的女兒不愿繼續漂泊江上,嫁到了距江邊約10里地的一個村子。
這與40多年前張美娥的選擇不同。
1968年,丁文香劃著小木船,去另一條漁船上接走了張美娥。在岸上擺過簡單的酒席后,張美娥成為他的妻子,隨他漂泊至今。
這些年,丁文香已漸漸不能忍受江面上的生活。
他感覺到了身體的變化:即便微薄的霧氣,關節也疼痛不已。
江面上可以捕撈的面積越來越小,捕撈時間也越來越短。因禁漁,原來每年6個月的作業時間,縮為三四個月。
捕魚每月約有300元收入,他和妻子再無其他經濟來源,勉強維持生活開支。
但面對上岸,丁文香心情復雜。沒有房子,沒有土地,一旦上岸,生活是未知數。
早在合作社時期,他所在的監利縣將部分漁民劃到非農戶口范圍。他們無法享受新農合等各項惠農政策。
丁文香其實錯失過上岸的機會。
在上世紀80年代,荊州長江段沿江11個漁村,被納入政府漁民安置工程中。
11月11日,荊州市漁政港監船檢處副處長張頻回憶,那一次安置主要幫助漁民解決戶籍、宅基地及子女上學問題。因有國家財政支持,漁民安置后基本人人岸上有房。
但因工作開展不完善,有些連家漁船被遺漏,未列入安置范圍。例如丁文香他們。
據荊州市漁政局今年統計的情況,目前整個荊州長江段,連家漁船在監利縣有730戶,洪湖市200多戶,江陵縣和公安縣各有約30戶。
洪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辦公室主任曾曉東了解的情況是,僅洪湖(湖北第一大湖,與長江相通)湖區范圍,包括監利縣和洪湖市兩地,連家漁船有1100戶左右。
曾曉東和這些漁民打交道已有20多年,“他們大多數幾乎沒有去過一天學校,相當多的人都很貧困。”
這些漁民與當地社會交流很少。他們大多都上了年紀,打魚之外沒有其他技能。曾曉東認為,從長遠來看,他們必然離江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