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使醫藥體制改革迫在眉睫。
在今年兩會上,醫改問題成為代表委員關注的熱點。2006年,在看似平靜的表面下,一份中國醫療體制改革新方案,正在各種力量的博弈中悄然醞釀。雖然方案制定者集體保持沉默,但中國新醫改并未裹足不前。
這一年,中央高層為醫改定調,強調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統一了爭論多時的醫改方向之爭;這一年,11部委抽調精兵組成醫改協調小組,建立協調機制,統籌各方意見;這一年,9大醫改課題全國招標,凝聚各方之力,求解醫改難題。
深入改革迫在眉睫
中央定調醫改方向
“醫改很難,很復雜。”這幾乎是每一個接受記者采訪的專家和政府官員必然提到的一句話。與此同時,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呼聲越來越高,一場深入的改革迫在眉睫。
2006年,是新醫改方案醞釀和形成的關鍵一年,對于若干年中國的醫改走向至關重要。
“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健全醫療保障制度,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和規范公立醫院管理。”2006年10月,十六屆六中全會召開,中央以最高會議決議的方式,明確醫改的方向。這個方向的提出,在中國衛生事業發展過程中尚屬首次。
許多關注醫改的人都注意到,就在十六屆六中全會召開后不久,2006年10月23日,胡錦濤組織中央政治局第35次集體學習,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教授被邀請進中南海,介紹了國外的醫改經驗和我國衛生事業的關系。學習會上,胡錦濤發表重要講話,再次強調醫改方向。“一般來講,集體學習的內容就代表了目前中央正在關注的核心問題。”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楊團分析說。在2006年末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胡錦濤再次強調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
這一系列緊鑼密鼓的宣言和表態顯示,關于醫療衛生事業的性質之爭,在決策層已經取得了一致。最高層為醫改方向一錘定音。
“中央提出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就是給人民一個明確的承諾。在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領域,政府要承擔責任,要投錢,要讓人民平等地享受基本衛生保健。”全國政協委員、衛生部前副部長朱慶生分析說,這是2006年醫改的一個最大動作和進展。
11部委成立協調小組
醫改新方案運籌帳中
高強,中國衛生部部長,當“看病難看病貴”成為老百姓最為關注的民生話題之一時,他也成了媒體追堵的對象。
2006年,以高強為首的衛生部聯手10部委,著手設計新醫改方案。事實上,這并不是他第一次參與中國的醫改進程,早在199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首次召開全國衛生工作會議,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從而揭開了中國醫改大序幕。
當時,高強任職國務院辦公廳副秘書長。在此之前,他從事的是與衛生毫不相干的財政工作。
這個改革,主要包括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醫療機構和藥品生產流通體制三個內容,衛生界人士俗稱其為“三項改革”。然而,這項改革從一開始就時運不濟,屢次中止———1998年的大洪水,2004年非典來襲,接下來又是禽流感,一直到2005年,沒有一項內容真正貫徹到位。
非典期間,高強調任衛生部黨組書記、常務副部長、全國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揮部防治組組長,2005年4月27日,正式成為衛生部部長。對于自己曾經參與的改革,高強昨天在接受采訪時評價說,“誰也沒有說過三項改革是市場化的改革。這個改革的方向沒有一點問題,只是沒有落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