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實行的乳制品“禁贈令”不足一年已全面流產。
7月18日,《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走訪各大超市、賣場發現,蒙牛、伊利和光明等品牌鮮奶和酸奶等產品捆綁銷售情況依然盛行。
從2007年7月23日起,由伊利、蒙牛、三元、光明等乳品企業聯合簽署發布的《乳品企業自律南京宣言》率先在北京、哈爾濱市場實施,此后逐步向全國大城市推廣。一年后,“禁贈令”悄然退出市場。
記者在北京朝陽路易初蓮花超市乳制品區域看到促銷員正手腳麻利地對酸奶進行“捆綁”。走近仔細看才發現,是7月5日生產的蒙牛瓶裝冠益乳酸牛奶,只見促銷員把兩瓶酸奶并排放在一起,上面贈送一個透明的沙拉盤,然后用透明的包裝袋裝好,封口處擰上金絲線。不少顧客被這一精美的沙拉盤和包裝所吸引,買的人越來越多。
同一家超市,一位前來購買牛奶的阿姨選購了一箱蒙牛“中國牛”(24袋?42毫升),她說:“一箱51.6元,還送4袋,就是28袋,挺合算的。”分析屢“禁”不止的深層原因,東方艾格高級乳業分析師陳連芳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說,企業每年用于營銷方面的費用至少要有20億甚至30億元的投入,很多國內奶企基本上是虧損的,根本不愿意打營銷戰,所以,寧愿降低一點價格,讓消費者愿意買,以維持市場的穩定。
“試想一下,如果每年這些營銷費用不必投進去會怎樣?” 陳連芳說,“禁贈令”夭折是市場規律的必然趨勢,企業捆綁銷售也是必然要選擇的一種方式。
他在“禁贈令”最初出現的時候就已經認定,這個沒有明顯法律依據的行業規定并不會走多遠。據調查,最初實行這一規定的時候企業銷量隨即下降了10%-20%,企業的損失可想而知。所以,一年之內夭折是意料之中的。
“假如我是消費者,也一定喜歡物美價廉的產品,不希望價格太貴,質量又有保證,這樣才能放心消費。”他說:“但市場完全不以消費者角度為主。整個行業的人大概都想降低價格,就奶農來講,有錢賺也希望價格低一點,這樣市場的需求就穩定,市場穩定了就愿意生產,所以,一種合適的、差不多兼顧各方利益的價格,就都能接受。把價格解決好是最重要的,尤其是終端市場的價格很重要。”
記者發現,不少消費者除了注重價格以外,并沒有忽視這些捆綁銷售乳制品的生產日期。一位在超市選購牛奶的女士注意到,捆綁牛奶的箱子上日期標的是7月2日生產,而7月6日生產的牛奶則都沒有捆綁。她邊走邊說:“這種贈送的牛奶適合一家人飲用,一個人買了回去喝不了幾天就過期了。還是別買的好。看來還是怕過期,促銷。等到過兩天他們又該捆這些6號生產的牛奶了。”
對此,專家提醒消費者,參加促銷活動的商品,有的已臨近保質期。消費者雖然表面上可以得到實惠,但參加活動的商品不能存放太長時間,還應謹慎選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