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S店這一汽車特許經營模式進入中國市場短短十余年,已經得到了迅速發展,但與此同時,針對4S店的投訴也逐年增加。連日來,本報接到多起針對滬上4S店的投訴。記者實地調查發現,4S店有不少“潛規則”,消費者要注意防范。
搭售保險美容價高
剛剛購買新車的朱女士反映,她在一家4S店貸款購買了新車后,銷售人員極力勸說她購買保險。起初朱女士不太愿意,但銷售員聲稱如果不在店里上保險,保險公司不會全賠等等,最終朱女士不得不答應購買3年保險。
隨后,銷售人員稱某汽車美容店是該4S店的指定店家,配件質量好且有折扣。朱女士隨后在該美容店購買了一套報價1200元的汽車坐墊。幾天后,在曹安路的汽配市場內,朱女士找到了一模一樣的汽車坐墊,價格還不到400元。
記者了解到,許多車主在4S店購買車輛時都遇到過這樣的經歷。據知情人透露,4S店銷售員普遍與汽車美容店有合作關系,如果成功介紹一個客戶,有的美容店會以高達30%消費額的提成回饋銷售員。
小題大做配件掉包
價格昂貴是幾乎所有車主對4S店的第一印象。然而,它的背后是消費者們期待的好服務、好配件、好技術嗎?
王先生有輛開了不到2萬公里的POLO車,在中山北路一家4S店做檢測保養。因為有很普通的發動機皮帶輪異響,4S店員先以檢查的名義更換了一個零件,檢測后稱該附件有問題,需要馬上更換,又換上了價格近千元的零件。結果,王先生花了2000余元修好了車。其實,這點毛病若在普通維修點,100元左右便可以解決。更離譜的是,這次維修后,王先生發現車上的一個原裝配件竟然被次品掉了包!
標準“保密”看人出價
記者以普通消費者的身份前去4S店暗訪。在一家4S店咨詢辦理車輛置換時,銷售人員聯系了一名二手車顧問李師傅。檢測過程中,李師傅僅僅對車輛的后備箱、引擎蓋、內飾等簡單地掃了幾眼,大多數時間一直在套問記者的工作、收入等情況。十分鐘后,他就以多刮蹭、有碰撞、噴漆明顯、自動檔維修費用高昂等理由,報出了9萬元的價格,而且沒有置換讓利。如此低的報價令記者始料未及,隨即要求了解他們的評估標準。工作人員辯稱這是公司內部體系,不便外泄。
在另外兩家4S店,情況大致相同,讓人感覺4S店的檢測標準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基本沒有實行,業務員往往根據客戶性格、消費能力等看人開價。業內人士透露,有的業務員在碰到二手車客戶時還會與黃牛勾結,并從中收受回扣。
據了解,目前對于汽車4S店沒有專門的監管機構,國內沒有相關的“三包”規定,消費者維權仍然阻礙重重。記者在此提醒消費者擦亮眼睛,更呼吁相關部門盡快出臺相關規定對4S店加以規范,切實維護消費者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