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小學“新課改”十周年。自2001年教育部推行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一些地方的“填鴨式”教學逐步被“開放式教學”取代,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高。
但記者調研發現,由“新課改”引發的教學改革,在取得進展的同時,也遭遇三大難題,值得關注。
學生積極,老師不積極?
臺上講得口干舌燥,臺下聽得昏昏欲睡;學生上課時鴉雀無聲,下課時打打鬧鬧……這是許多中小學里的典型場景。
這種傳統教學模式既不合乎科學,也不合乎人性,急需改革。
“我們這里沒有不愛學習的學生。”山東杜郎口中學校長崔其升說,學生在課堂上可以朗誦,可以吟唱,可以舞蹈,學習成了一件很快樂的事。
把課堂還給學生,尊重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是教學改革追求的價值目標。為此,杜郎口中學把學生當作課堂主角,學生通過預習交流、分組合作,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老師只是組織者,只做適當點撥。
“我們要求老師做‘畢福劍’,不要做‘易中天’。易中天確實講得好,但最終大家只記住了易中天,他說了什么多半都忘了。而畢福劍給別人一個舞臺,讓大家展示,結果出了很多人才。”推行“新課改”的山西新絳中學校長寧致義說。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儲朝暉等專家認為,雖然各地探索的新教學模式在具體做法上有差異,但有一個共同點,即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新絳中學規定“半天上課,半天自習”,上課也以學生展示為主;杜郎口中學實行“10+35”原則,一堂課教師講解不超過10分鐘,學生自主學習時間不少于35分鐘;江蘇東廬中學改傳統的教案為講學稿,發給學生,供學生提前預習,教師著重解決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困難。
“開放式教學”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但無形中對老師提出更高要求。
“老師其實比以前更累了。”重慶市彭水第一中學教師張蘭久說,“傳統課堂里,學生連提問的時間都沒有,老師容易控制課堂;在開放式課堂,你不知道學生會提什么問題,要求老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更高。”
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一項調查顯示,63.4%的教師認為“新課改”后工作量增加了,這使一些教師缺乏推動“新課改”的積極性。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主任助理劉堅表示,新一輪教學改革要想取得成功,必須激發教師參與的積極性。
“我們有一項舉措——不讓老師批改作業,而是讓學生互閱作業,這既有利于學生學習,也減輕了老師負擔,能騰出精力去搞教學研究。”北大附中新疆分校校長熊川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