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1+1》2011年10月24日完成臺本
——噓,這是國家秘密!
節目導視:
中國國家統計局在15號發布報告,1月份中國CPI同比上漲4.9%。
國家統計局今天公布了5月份主要經濟數據,其中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5.5%。
證券機構,國外同行,甚至還有通訊社,中國的經濟統計數據為什么屢屢被精確預測。
國家統計局今天發布的數據顯示,3月份我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5.4%
當秘密變成公開的秘密,當經濟數據被提前利用,是誰在拿國家利益做交易。
李忠誠:
首先我向大家通報一下,國家統計局干部孫振、中國人民銀行干部伍超明,泄露涉密經濟數據案件查辦情況。
《新聞1+1》今日關注經濟數據 不容泄密!
主持人 白巖松:
你好觀眾朋友,歡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聞1+1》。
在幾個月之前,在制作《新聞周刊》這個欄目結尾的時候,有一天我說了這樣的一段話,這段話在當時僅僅是一個猜測,我在猜測什么呢,不妨咱們先聽一下。
畫面提示:
2011年6月。
白巖松:
下周,今年5月份的CPI指數即將出爐,可是近些日子來傳言中該項數據似乎已經出爐了,是5.5%,于是本周三在國新辦的新聞發布會上,媒體向發改委副主任徐建平求證,這5.5%是不是真的。近幾年來有一些數據在公布之前,已被一些券商未卜先知的提前公布,他們為什么可以先知先覺,是否又因此牽扯到金融市場上的利益,我們希望能夠擁有答案。
白巖松:
幾個月之前的時候,這一系列的問號僅僅是我當時的一個猜測,不幸的是今天它被證實了,的確有人在泄密。您可能說了,白巖松你是不是未卜先知,或者說叫先知先覺,不,跟我的一些專業媒體朋友比較起來,我不僅談不上先知先覺,當然也不能說是后知后覺,頂多是個中知中覺。因為我查了一下有很多媒體人士和專業人士,在幾年前尤其在去年一直到今年,就已經屢屢發出這種質疑的聲音,咱們肯定有內鬼,否則很多關鍵的經濟數據不會披露出來,今天它真的被證實了,也真的有答案了,咱們一起看一下。
畫面提示:
2011年10月24日
最高人民檢察院 瀆職侵權檢察廳副廳長 李忠誠:
去年5月以來,我國家宏觀經濟數據多次被泄露,這一問題引起了中央領導同志的高度關注。今年2月在有關部門預先工作的基礎上,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檢察院,對泄密案件依法立案偵查,目前已立案偵查6件6人。
解說:
今天上午國新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向公眾公布泄露涉密經濟數據案件的相關內容,發布會公告稱,6起案件目前已有2起做出了有罪判決,還有2起正在審理,另外2起也已經偵查終結,移送人民檢察院起訴。
李忠誠:
這6名犯罪嫌疑人中,有一人是國家統計局辦公室、秘書室原副主任、副處級干部孫振,有一名是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貨幣金融室研究室原副主任、副處級干部伍超明。
解說:
孫振、伍超明這是今天發布會長最重要的兩個名字,因為提前泄露包括GDP、CPI等人們高度關注的經濟數據,他們分別對判處有期徒刑五年和六年,罪名都是故意泄露國家秘密罪。
根據通報,孫振曾經擔任國家統計局辦公室、秘書室副主任及局領導秘書,從2009年年6月至2011年1月期間,多次將尚未對外公布的涉密統計數據共計27項,泄露給證券行業的從業人員,這其中有14項為機密級國家秘密,13項為秘密級國家秘密。
再看伍超明,相似的路徑與方法,曾經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貨幣金融室研究室工作的他,從2010年1月至6月,將其在價格檢測分析,行外專家咨詢會上合法獲悉的,尚未正式公布的涉密統計數據共25項,均為國家秘密級秘密。同樣泄露給證券行業的從業人員達224次。而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則是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直屬的正局級研究機構,因為要對貨幣政策的效果和金融運行情況進行分析,相關數據自然必不可少。
畫面提示:
2011年6月14日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 盛來運:
有關方面還在正在調查,國家統計局辦公室、秘書室有一位工作人員,因涉嫌涉及泄密正在接受司法調查。國家統計局的態度也是非常明確的,堅決支持,就是有關部門對涉及泄密的行為進行調查。
解說:
事實上經濟數據被泄密社會各界早有關注,比如今年6月,國家統計局的發布會還沒有開,相關數據就已經被國內外媒體披露出來,也是在那次發布會上,在回答數據為何會提前泄露的問題時,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第一次向媒體透露,有內部人士在因此接受調查。
今天最高人民檢察院瀆職侵權檢查廳副廳長李忠誠強調,國家宏觀經濟數據提前被違法泄露,危害經濟運行秩序,干擾市場公平競爭必須依法懲治。
白巖松:
我覺得今天的新聞在我的新聞從業經驗當中,的確是感受到,不過它又變得非常非常的合理,過去我們一談到國家機密的時候,可能最早的時候會談到軍事機密、外交機密、政治機密等等,嚴守國家秘密這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指標。但是隨著數字化生存,隨著經濟的發展,涉及到各方利益的時候,很多關鍵的經濟數據和指標就越來越具有了國家機密這樣的性質,只不過今天的這樣一個判例一個5年,一個6年等等,給了我們一個重要的這種提醒,甚至可以敲了某種警鐘,再以后談到國家機密的時候涉及到經濟數據這樣的秘密,這個警鐘不僅說敲得早,甚至我覺得敲得都有些晚了,因為它已釀成了一些后果。
我們透過這個今天的判例來看一下,在國家秘密里頭,國家秘密按密級分成了絕密、機密和秘密三等級,今天這兩起判例里頭涉及到哪個級別,我們看國家統計局的孫振來說,他涉及到14項是機密級,也就是第二級別的國家秘密,還有13項是秘密級的國家機密,而另外伍超明他所有涉及的涉密都是第三級,可以說從孫振的角度來說,他泄的這個密一點級別都不低。
孫振是2007年據平面媒體報道,2007年考公務員考到了國家統計局,然后給一個副局長當秘書,有機會面對一些關鍵的數據,他的地位有多高,其實從國家統計局來說有“三總”,比如說總會計師、總經濟師等等,他們三個人是合用一個秘書,而這個副處級的秘書直接為副局長服務,可見他可能接觸到的數據可能更關鍵一些。
伍超明在天津讀的博士,然后在北京博士后,經常參加一些券商的會議,也會對媒體進行一些分析,在其中泄密的過程也就存在了。
接下來咱們一起來聯線一下今天去現場參加了新聞發布會的本臺記者左力。
左力,你好。
本臺記者 左力:
你好。
白巖松:
因為剛才我說了,其實在我的新聞經歷當中這還真是第一次接觸這樣的判例,我不知道今天你們到現場的記者最關心的是什么?談論的熱點話題是什么?
左力:
今天的發布會大約有近50家媒體的80多名中外記者都參加了,在聽完國家保密局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所做的情況介紹之后,記者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主要關注的是這樣幾個,就是這次公布的案件中泄露的國家宏觀經濟數據具體是哪些?還有我國檢察系統是否會在查處泄密案件中會引入重大責任事故的調查機制,再就是泄密事件發生的具體危害是什么?針對重要的泄密經濟數據的泄露,國家保密局采取了哪些具體的措施,記者還問及到了在公布的這兩起已經審結的案件中,涉及到的證券公司的人員受不了什么樣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