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接連10道禁令,仍然擋不住高爾夫球場的快速增長。
7年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通知,明確要求在全國范圍內暫停高爾夫球場的建設。從那之后,中央層面針對高爾夫球場先后出臺了10道禁令,然而,高爾夫球場卻并沒有因此停止增長的步伐。
據業內專家估算,如果以18個球洞為一個標準高爾夫球場,在2004年之前,全國有170個高爾夫球場。而截至2010年年底,全國高爾夫球場卻達到了近600家。而在這600家高爾夫球場中,通過正規審批的只有10家左右。
是什么讓高爾夫球場在中國如此快速增長?
靠高爾夫球場,和豪宅扯上關系
1984年,中國大陸第一家高爾夫球俱樂部在廣東省中山市成立。這標志著高爾夫球這項舶來的休閑運動正式進入大陸。
不過,在最初的發展中,這項昂貴的休閑運動并不為普通人所熟悉,參與者主要是外籍商務人士。
有意思的是,在我國進行住房制度改革、形成房地產市場之后,高爾夫這項運動卻引起了房地產開發商的注意。高爾夫與房地產開始走到了一起。
1992年,在廣東省觀瀾鎮,香港駿豪集團拿下了20平方公里的山頭和荒地,建設觀瀾湖高爾夫球會。那個時候,觀瀾鎮還是一個貧困地區。
隨著觀瀾湖高爾夫球會建成,并連續幾年舉行國際高爾夫球大賽之后,這個地區開始成為地產開發的熱點。
2006年,一個建在觀瀾湖的別墅項目,一天之內就賣出了103棟別墅。在廣東的房地產界,甚至有了觀瀾湖板塊的概念。
在北京,非典之后,“高爾夫公寓”、“高爾夫別墅”等與高爾夫相關的住宅項目開始不斷出現。
依托高爾夫球場營造的優美環境,這些與高爾夫相關的住宅項目價格比周邊其他項目貴出不少。在北京西六環外,一個住宅項目,就因為旁邊有兩家大的高爾夫球場,毛坯房的均價就超過每平方米3萬元。
“在房地產領域,開發豪宅的利潤大,所以,開發商都在想,怎么能讓自己的項目跟豪宅、高檔住宅扯上關系。”偉業我愛我家集團副總胡景暉告訴記者。
怎么才能成為豪宅呢?
按照房地產開發的思路,要做豪宅,一定要有區別于普通住宅的自然景觀。山、海、湖,歷來都是開發商追捧的項目賣點。建在這些自然景觀附近的項目,價格明顯高于其他地方。
“但是,對很多內陸城市來說,沒有山、海、湖的景觀,怎么辦呢?高爾夫球場就成了普通住宅變身豪宅的最重要條件了。”胡景暉說。
一般情況下,一個18洞的高爾夫球場大概需要占地1200畝。1200畝的綠地面積確實是一個不錯的景觀。能夠與高爾夫球場配套建設住宅,就具備了成為豪宅、高檔住宅的基本條件。
也許正是看中了這一點,不少開發商開始不滿足于僅僅拿地建設住宅,而是圈下一大片地,用其中的大部分地建設一個高爾夫球場,其余的小部分地建設低密度的高檔住宅、甚至豪宅。
高爾夫球場本身難賺錢
“很少有開發商僅為建高爾球場而建高爾夫球場,因為那樣收回投資的時間太長。”胡景暉告訴記者。
一般情況下,建設一個18洞的高爾夫球場就需要至少1.5億元的資金。在我國,高爾夫球場一般都采取會員制,一張會員卡就要十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但相對于高爾夫球場的建設和日常的養護費用來說,單靠會員打球消費,很難支撐一個高爾夫球場的正常運轉。不僅如此,高昂的會員費也阻擋了普通人進入,造成大量高爾夫球場利用率不高。
有數據顯示,廣東的高爾夫球場,平均利用率僅有60%。
去年,青島平度市地方稅務局的一位工作人員曾發表一篇文章,稱青島已經擁有10多個高爾夫球場。盡管來自日本、韓國、港澳臺等國家和地區的高爾夫游客逐年增加,但這些高爾夫球場卻沒有一家盈利,有的甚至面臨倒閉。
海南高爾夫球協會副主席鄭文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七成高爾夫球場的經營處于虧損狀態。
但有意思的是,開發商依然對高爾夫球場建設情有獨鐘。
“很簡單,高爾夫球場僅僅是開發商用來包裝、提升住宅項目的工具。”中國房地產學會副會長、北京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陳國強告訴記者,大多數高爾夫球場的盈利都要靠其背后的住宅項目,沒有住宅項目的支撐,高爾夫球場幾乎沒有盈利的可能。
在陳國強看來,高爾夫球場本身的景觀優勢很明顯,這類高爾夫地產項目的價格也明顯高于其他住宅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