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較早進入國際市場的產業之一,彩電業一直是中國的驕傲。然而,從近期國內彩電公司陸續公布的年報中可以看出,專利費對中國彩電出口的影響已開始呈現,出口形勢變得有些暗淡。
TCL集團(000100)2007年年報顯示,該公司實現彩電銷售1501萬臺,同比下降32.3%,其中,北美市場2007年銷售167萬臺(2006年銷售305萬臺),同比減少45.1%。2007年,深康佳A(000016)降低了對美國市場的出口,銷售大幅下降89%,從2006年的9691萬美元降低到2007年的1063萬美元,下降8628萬美元(約6.4億元人民幣)。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中國共出口彩電4788萬臺,同比下降了44.6%,出口額為90.08億美元,比上年同期略升2.3%。
在這些數據中,中國對美國的出口數據最容易引起關注。2007年,廣東省彩電對美國的出口下降了36.9%。深康佳公告稱,專利費的征收大幅度增加了中國彩電企業的出口成本,削弱了中國電視產品在北美市場的競爭力。
中國對美國彩電出口的大幅縮水源自去年的一項“新政”。根據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的規定,自2007年3月1日起,出口美國市場的電視必須是數字電視,14英寸以上的電視必須符合美國進制式委員會(ATSC)標準的技術規范,要想達到ATSC標準的相關技術規范,就不得不用到ATSC會員企業的相關專利。
針對美國這一新的專利技術壁壘,去年9月,TCL、長虹、康佳等13家國內彩電企業開始運作組建深圳市中彩聯科技有限公司,專門負責成員企業與美國數字電視專利權持有人進行知識產權談判。
四川長虹(600839)知識產權處相關負責人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這其實就是一項知識產權的問題。當前,國內同行普遍缺乏自己的核心技術,出口主要依賴于自己的成本優勢,一旦成本上升,這種優勢就大大削弱。現在看來,專利已開始困擾中國彩電企業了,這種被動局面會在今后表現得更為明顯。但這種影響跟各企業對美國的出口結構有很大的關系。2004年,由于當時美國對中國彩電實施的反傾銷政策,四川長虹從2005年開始就對出口美國的彩電結構做出調整,因此,去年以來,相較國內其他彩電企業,專利費對四川長虹彩電出口業務影響較小。
據了解,在中美雙方關于專利費征收的談判中,美國方面對中彩聯提出了專利互換、降低專利費用等要求存在分歧。目前,30美元的專利費還沒有開始大范圍征收。“專利費問題是國內彩電對美出口業務大幅縮水的主要原因,市場需求的改變是影響國內彩電行業出口的另一因素,國際市場對平板電視的需求迅速增長對當期國內彩電企業的產品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國內當前的CRT產業受制于上游產業的發展,出現集體萎縮。”銀河證券研究員朱力軍這樣對記者表示。
國信證券研究員王念春認為,在達成協議之前,國內彩電出口美國將繼續受到專利費的影響,在這樣的經營環境下,國內公司與國外同行的平板電視銷售規模差距短期內仍然會較大。公司可以通過擴展其他國家出口進行彌補,目前出口的產品而言,仍然以CRT電視出口為主導。
四川長虹上述人士表示,從以往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而言,一般從開始談判到解決需要2年的時間,因此今年彩電出口仍會受到一定程度影響。鑒于美國市場的重要性,公司不會因此而放棄,長虹接下來會重新部署對美國的出口戰略,從提高技術研發的水平,提高產品的技術標準,加強知識產權的申請等相關方面做出調整,以擺脫受制于人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