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到底是不是合格產品?近來惹起了一場不小的風波。
日前到浙江講學,了解到事情的來龍去脈。按照中國的產品標準,包具必須配一個標牌,以標明產品的材質成分。但LV起初以這不是國際慣例為由,拒絕接受浙江省工商局的處罰,并且關掉杭州的門店以示抗議。最終,LV高層改變態度,親自到浙江省工商局接受處罰,接下來便是我們知道的LV公開道歉。
毫無疑問,浙江省工商局關于LV不合格的認定,是建立在中國產品標準上的合法判斷。
那么,LV為什么不愿意掛上那個小小的標牌呢?真的是因為國際慣例嗎?有一種理解是,中國之所以要求掛上標牌,正是因為很長時間以來,消費者無法分辨所謂的真皮、頭層皮、二層皮、復合皮、人造皮,小小的標牌具有驗明正身的作用。
不辭辛苦的LV“粉絲”排起了長龍,只因一包難求,而LV的包其實大部分都不是真皮,掛上那個標牌等于自我告白:“我是人造革。”
經此風波,LV會不會銷售大降,從此一蹶不振?根據以往的經驗來看,可能性不大。
一來,消費者愿意以數倍的代價,甚至甘愿排隊、填表求購LV,買的并不是一個包,而是品牌,是一種身份的象征,情感的滿足,至于它是不是真皮,并不在意。就像施華洛世奇,其昂貴的身價源于品牌所蘊含的價值感、炫耀感、設計感、時尚感,而不是人造水晶或者玻璃的價值。
二來,就像蘇丹紅事件、砸大奔事件、哈根達斯小作坊事件并沒有讓肯德基、奔馳、哈根達斯就此倒下一樣,大品牌總是能表達出超強的品牌韌性。究其原因,無外乎品牌根基深,危機處理公關能力強,具有良好的自我修復機制,因此常常被用“貓有九條命”來形容。
LV沒有標牌,它就是不合格產品。但是,就算它是不合格產品,仍然無法阻擋名流淑媛們的采購熱情。
相比之下,中國品牌還有太多的差距需要彌補。據國外最新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人如果發現他們購買的奢侈品印著“MADE IN CHINA”,80%以上會感到“價值感降低”。
這樣看來,沒有標牌是不行的,但沒有品牌才是真的不行。
到巴黎的中國游客購買LV的包,是需要登記護照的,就像哲人所說“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一樣,同一款的LV包每位中國游客限買一個。
LV的非官方解釋是,這是為了保護中國先富起來的大款。
據說購買LV的大款們大多財商高而情商低,動輒同樣款式的LV包一口氣“整”4個:情人一個,老婆一個,女朋友一個,秘書一個。大佬很以為這樣就可以把事情擺平,孰不知禍根由此種下。在魔鬼辭典里,對災難的定義就是你所有的愛人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地點出現。天曉得4個女人拿著同樣顏色同樣款式的LV包同時出現將會引發怎樣的戰爭。
年初,膠東的火車出事后,誕生了一句名言:“出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撞到了。”
LV聲稱限量銷售是為了保護中國富裕消費者的家庭和睦,保障消費的可持續性。
(作者系品牌戰略研究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