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揭開家電消費“潛規則”
·潛規則三:“概念炒作”是老生常談
在家電市場“概念炒作”由來已久,在家電行業成長的過程中幾乎沒有停止過。特別是家電產品高技術、新設計的出現,“概念炒作”更是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被許多企業運用到了極致,繼續在市場競爭中出盡風頭。
一般來說,概念炒作會結合社會的實際情況和消費者的某種需要而開始。比如在電力供應緊張、能源出現匱乏之時,節能則又成了主旋律,各色節能家電粉墨登場,節能概念大戰盛況空前:節能變頻家電、美國能源之星、歐洲A級節能、節電40%、節電50%……如果永動力理論成立的話,甚至免耗能源產品也可能隨之而出。
對于“概念炒作”,筆者建議消費者一定要避免賣場的促銷只談技術不談效果,被聽不懂的專業術語迷糊住。
比如賣場中經常能見到的“除菌空調”、“光波空調”等字眼。其實,空調使用了一段時間后內部積滿了灰塵,在這種情況下根本談不上什么除菌,現在一些所謂的除菌空調成本上也就多出5毛錢,大肆強調除菌效果只能是一種炒作。空調最重要的指標還是制冷量、能效比、噪音大小等。
又比如節能50%,如果你的節能效果是和5年前的普通液晶電視相比,而目前的液晶電視都能達到這個水平,那么節能50%又能有什么意義呢?在洗衣機領域,不用洗衣粉、殺菌、洗凈率、節電節水等等凡是能夠牽動消費者神經的概念也是異常活躍。
此外,一些促銷員的宣傳簡直到了離譜的地步。比如某等離子電視機宣稱“耗電量小于普通臺燈”。這樣的宣傳根據則是“按等離子電視機一天用1個小時,臺燈一天用8個小時來進行測算的。”
所以,消費者在選擇這類產品時需要認真衡量自身需求及產品的實際使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