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回放
2010年7月,濟南的馮女士在打開一樽果汁時,發現樽口有一條白色線蟲及數顆蟲卵;同年6月,合肥的王女士在超市買一瓶茶類飲料后,在瓶蓋內圈發現有褐色的菌類物質。2011年長春的果粒奶優中毒事件,專家分析,極有可能是瓶裝飲料被故意或者無意間浸在有毒物質中,而有毒物質殘留在瓶口螺旋處,消費者通過口對口的飲用方式將螺旋處有毒物質食入體內并帶入溶物中。
現場實驗:
過程
記者從平安堂、便利店和小超市中購入總共四款飲料,分別是平安堂的雪梨菊花水、百事可樂500ml裝、美汁源果粒橙420lml裝和“尖叫”運動飲料550ml裝。同時,準備一盆清水,在水中倒入一整盒墨水,使水呈現濃墨色。
一切準備就緒后,記者將6款未開封的飲料浸泡在墨水中,10秒鐘后將飲料拿出,并用紙巾擦拭去表面的墨水。保證瓶身干凈后,再逐一打開瓶蓋,檢查墨水滲透情況。
結論
所有飲料之中,美汁源果粒橙和平安堂的瓶蓋情況最惡劣,簡直“不分彼此”。不難觀察到,瓶蓋內側周圍都染著墨汁,螺旋紋上下都有明顯的墨水殘留。
不得不提到的是平安堂的瓶蓋,在平安堂、黃振龍等涼茶鋪中購買瓶裝飲料時,我們能發現所有的瓶子與瓶蓋都是分開擺放的,也就是說,兩者均是毫無顧忌地暴露在空氣之中。過去,我們曾以為蓋子的頂部下如緊連著的一圈塑膠無破損痕跡,就是密封可靠,這圈塑膠只有在用力擰開時才會與頂部脫離。殊不知,在平安堂中放著備用的蓋子上,早已設計好那圈塑膠,它就連著頂部。
百事可樂的瓶蓋也沒有想象中的衛生,情況并不比前者好多少,同樣是墨跡斑斑,甚至墨水直接滲透到瓶蓋底部,也就相當于最接近消費者嘴巴的瓶口頂端。
至于“尖叫”運動飲料,雖然其瓶蓋內部滲透了墨水,但由于其設計縝密,在飲料瓶口處有一層隔離紙,消費者必須要捅破這層紙才能飲用,這就避免了瓶內液體被污染,但是依舊無法保證瓶口的衛生。
消費者:
“原來一直都在吃菌”
大四學生吳立軍酷愛運動。一場比賽下來,需要大量飲水。他說他們一群運動健兒的習慣從來都是擰開瓶蓋就“咕嚕咕嚕”地往嘴里灌水,“哪里會想到在小小瓶蓋處還‘暗藏殺機’。有時候,一天還喝五六瓶飲料呢!原來一直都在吃菌!”家庭婦女楊太太告訴記者,“我一直就懷疑瓶口的衛生,所以不讓小孩喝太多的飲料。”
行業人士:
相關衛生標準至今缺失
記者多番查閱資料并請教行業專家,得到的結論是:瓶口衛生標準一直缺失。
據了解,目前我國對于飲料飲品出臺了很多相應的衛生標準,包括聚酯(PET)飲料瓶衛生標準、飲料瓶蓋墊片密封衛生標準以及飲料內溶物衛生標準。但并沒有關于飲料瓶口與瓶嘴螺紋處的衛生標準。
由于標準缺乏,致使有關部門也難以對此項問題進行檢查監督。
- 1
- 2
- 上一頁
-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