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良女工消毒作業時既沒穿工作服,也未戴口罩 ■攝影記者 汪震龍
衛生監管部門開始對餐飲消毒企業摸底排查 記者探訪“正反”案例———
消毒餐具企業由于一直沒有直接的標準,也未明確監管部門,因此近年來受到多方關注。近日記者從有關方面獲悉,上月市政府已經明確,餐具消毒企業由市衛生部門監管,市衛生局將對消毒餐具的生產、流通、消費使用的各個環節實行全過程監管。
記者從衛生行政部門獲悉,從昨天起本市陸續展開了對餐具消毒企業的首次排查整頓,市衛生監督所副所長郭子俠表示,將對合格企業實行備案制度,而消毒餐具標準將于今年年底出臺。
據了解,相關部門的統計顯示,本市有大中型餐館4萬余家,而目前有營業執照的餐具消毒企業只有100余家。2004年國務院取消了衛生部門對消毒服務機構的衛生許可,目前,北京市的消毒餐具公司注冊時,只需到工商部門辦理工商執照就可成立。北京地方標準《北京市消毒餐具衛生標準》去年底曾在網上征求過意見,但目前尚未正式發布。因此,各方對餐具集中消毒企業的規范管理一直呼聲很高,此次市政府明確了由衛生部門對餐具消毒企業監管,對該行業的發展是個好消息。
為了對這個市場的現狀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連日來記者選擇了餐具消毒市場上正反“樣本”進行了探訪。
樣本一:11道工序中至少5道消毒工序
懷柔區有2000余家民俗接待戶和中小餐飲企業,對餐具集中消毒的需求比較大,據衛生部門介紹,該區對餐具集中消毒企業的管理積累了較多經驗,昨天記者跟隨懷柔衛生行政部門,對該區的正規消毒企業進行了排查和摸底。
昨天下午,在懷柔區的北京康樂億家餐具消毒服務有限公司近500平方米的廠房內,20多個戴口罩、穿工作服的工人正在清洗、包裝、檢驗餐具,廠房寬敞、干凈、明亮,墻面掛有工作流程、制度規定、各部門負責人等信息。整個廠房分為三部分,其中包裝廠房為大玻璃窗封閉式廠房,進入人員一律穿戴規定衣服并消毒。
該企業餐具消毒的大體流程是,從飯店餐廳回收的使用過的餐具要經過11道程序才能送到餐桌上,這些程序分別是:熱水分解浸泡、溫水粗洗、高溫90度水清洗、洗消一體化高溫噴淋清洗、精洗后質檢、380度遠紅外線消毒、檢驗、二次消毒無菌包裝、質檢裝箱、成品入庫、配送到餐飲單位。
從現場工人的操作發現,一套使用過的餐具從開始清洗到包裝好,大概耗費1個小時時間,僅消毒水的浸泡就需要30分鐘以上,再加上粗洗、檢驗、包裝等,所需工序10多道,其中消毒的工序至少5道。除了浸泡、粗洗,多道清洗、消毒、包裝工序都是在一臺自動的洗碗機中完成,一臺自動洗碗機成本為20多萬元。
隨著自動洗碗機的運轉,很快數千套餐具不到半天,都從回收時的布滿油污變成了潔白、包裝整齊的消毒餐具,下午一輛配送貨車將消毒餐具送往有需求的飯店、餐廳。
該公司的負責人介紹,目前每天清洗5000套左右的餐具,為懷柔區80多家民俗接待戶、餐廳、飯店供應消毒餐具。目前,他的消毒餐具供應飯店在7毛左右一套。
樣本二:不堪惡性競爭 淪為“半人工半機器操作”
幾天前,記者跟隨有關執法部門對朝陽將臺城鄉接合部地區的地下餐具消毒作坊進行了一次暗訪。在現場,但見10名女工正用塑料袋包裝碗碟,女工沒穿工作服、未戴口罩,車間內沒有紫外線等消毒設備,車間門窗敞開,蒼蠅亂飛,在執法人員搬走工作臺上的塑封機時,工作臺突然出現三只蟑螂逃進成堆碗碟中。
現場人員無法出示營業執照、工人健康證明等證件。工商人員按規定將該單位的生產加工設備進行暫扣。
當時該企業的張姓負責人表示,該企業原來也很正規,車間也是密閉的,全是由機器清潔、消毒和包裝餐具,但因很多黑作坊餐具消毒成本低廉,競爭激烈,他們公司只能改成半人工、半機器操作,同時也更換了加工車間,就無法達到原來的環境要求。張姓負責人還介紹,更臟的是一些出租屋的小作坊,環境惡劣、完全手工操作,完全不能保證干凈衛生,唯一的“優勢”就是成本低。
記者觀察
餐具消毒行業
“二喜三憂”
通過連日的調查走訪記者了解到,北京市逐步推廣餐具集中消毒已有兩年之久,但這個市場從正規化、秩序化、成熟化的角度看去,仍然遠未如人意。這里面呈現出“二喜三憂”的格局——
一喜,是此次衛生行政部門明確了監管分工,目前已經開始全市范圍內的排查和摸底,這至少讓人們看到了這個市場從“沒人管”到規范化的走向和希望。
二喜,是本市一些區縣已經有意識地進行管理方面的探索和嘗試,積累了不少有益的經驗。例如目前懷柔區的5家餐具消毒企業已形成了規模,經過市場的嚴格監管,目前該區有2000余家民俗接待戶和中小餐飲企業使用統一配送的消毒餐具。
然而與此同時,看到那些地下黑作坊仍然有較大的“生存空間”,人們也有理由做出如下擔心——
一憂,餐具消毒行業總體發展緩慢,根據有關統計數字,目前本市有大中型餐館4萬余家,而目前有營業執照的餐具消毒企業只有100余家,集中消毒一旦廣泛推行起來,如此懸殊的比例注定了餐具消毒市場勢必“供不應求”,那么如何保證發展的和數量互相均衡?這一點恐怕是餐飲市場是否最終讓消費者放心的一個重要方面。
二憂,既然監管的責任和方向已定,監管的細則出臺就是迫在眉睫的事情,盼望細則出臺,旨在抬高行業準入門檻,否則正規企業即使“撐”得起一時,也難免早晚被小作坊“拖”下水。
朝陽區喜樂迪餐具消毒公司曾因“小作坊”競爭難以經營,去年該公司負責人曾帶媒體記者去調查周邊“小作坊”并舉報查抄。該公司負責人李先生認為,“小作坊”之所以低價擾亂市場,歸根結底都是因為目前該行業沒有監管細則和統一標準規范。
三憂,很多正規企業尚處于微利狀態,因為投資大、管理規范,但“吃不飽”,其成本每套達到6毛以上,送到餐館也不過7毛錢。
將臺地區被查處的非法餐具消毒單位負責人張先生表示,以前該企業比較正規,那時消毒餐具成本一套接近7毛,而黑作坊才四五毛錢。面臨低價競爭,只好自降標準,淪為“地下企業”。(李華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