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百姓,誰能不吃東西?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些關系著人們日常生活最密切的飲食,都頻頻告急,屢屢出了問題,人們當然有理由發出這種擔心的疑問與質詢:我們還敢吃什么?當人們發出這樣的疑問與質詢的時候,是社會某些本來恒定的標準、系統,乃至根基發生了失衡、動搖甚至坍塌的信號?膳碌谋悴粌H僅在于上述已經曝光的東西,也不在于屢查屢犯、屢禁不止的這些現象的惡性循環,讓造假者有恃無恐,讓普通消費者見多不怪,麻木無奈,而在于人們心底的這種疑問如疑人偷斧一般的蔓延:什么東西是安全的?我們還能吃什么?
是的,這種疑問的蔓延,便是對社會公信度的質詢。表面上看,所有這些造假行為,都是利益的驅動,惟利是圖的結果。但是深層所掩蓋的卻是對社會整個公信度的蔑視、踐踏和挑戰。作為商業行為,追求利益是無可厚非的,可到如今像我們如此置人生命于不顧的喪盡天良的做法,實在是前所未聞,令人深思。
童叟無欺,是我們自古以來做生意最直白易懂而且是家喻戶曉的祖訓,現在卻被我們毫不猶豫地拋棄了。自孔子以來就有的“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誠信者,天下之結也”的訓誡,是將信義當成天下與生死一樣重要的事情來對待的,如今這些中華民族傳統的精華,卻被我們自己無所在意地拋棄了,就像把我們自己祖傳的價值連城的寶物棄之如蔽履。這還不可怕嗎?
我們還敢再吃什么?人們這樣近乎普遍的疑問告訴我們,生活食物鏈的斷裂,其實,更是社會信任鏈的斷裂。
由此,我不禁想起我們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表現。那時,在政治的高壓和膨脹下,人人自危,各自在心里筑起了一道壁壘,相互之間的信任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有的親人之間都相互揭發。那時,人們對社會公信度的挑戰,還打著革命的堂皇旗幟,有一個自以為高尚的動機來支撐。如今,人們從政治社會走進經濟社會,對于社會公信度公然的挑戰,已經不需要任何理由,而是赤裸裸地毫無顧及了。在電視里看到攪拌著大鍋里骯臟食物的那些造假者,用含有蘇丹紅的飼料喂養鴨子的農民,用火堿浸泡鳳爪的攤販,他們坦白地告訴人們這樣的東西就是摻假的,他們自己是不吃的時候,我明明知道,這些人只是社會信任鏈中最末梢的一環而已,重要的責任并不在于他們,心里總是為社會迅速的墮落感到痛心,因為這連起碼的“防人之心不可無,害人之心不可有”的道德底線都沒有了。
在近代社會里,如果有這樣的從政治社會到商業社會兩次社會信任鏈斷裂的話,我們會從今天的斷裂中找到歷史的影子。因為在文化大革命之后的信仰坍塌與失望的現實面前,人們以為發展蓬勃的商品經濟是救命的稻草,信仰的不堪一擊,所必然導致的道德的動搖,把閃閃發亮的實惠實用的錢票子,替換了當年在手中高舉的畫滿動人口號的旗子,就是再自然不過的是事情了。
面對人們“我們還敢再吃什么”的疑問,我們實在應該好好反思,社會公信度的缺失,現實的原因是什么,歷史的淵源在哪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將這個對于我們民族發展至關重要的社會信任鏈重新建立起來。否則,今天出了紅心鴨蛋,我們興師動眾去調查去處理,明天又冒出一個多寶魚,我們又去調查去處理,總是按下葫蘆起了瓢,處于疲于應付的局面,我們馬后炮似的跟在問題的后面擦屁股,卻難以將在人們心里已經斷裂銹蝕的信任鏈彎腰撿起并重新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