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內“塑化劑”濃度檢驗列入學生體檢項目
駐臺 邸繼勇 程軍祥
深圳特區報臺北5月31日電(深圳報業集團駐臺記者 邸繼勇 程軍祥)臺灣終止有毒“塑化劑”行動5月31日展開,全島展開大稽查,新北市凌晨已對商家開出2張罰單。臺灣未來將在學生體檢中列入體內“塑化劑”濃度檢驗項目。
新北市家樂福“中招”
臺灣衛生部門5月31日中午表示,全臺22個縣市衛生部門于當天零時起,稽查人員已經會同消費者權益保護人員出動稽查,凡公告的五大類產品(運動飲料、果汁飲料、茶飲,果醬或果漿、果凍,及膠囊錠狀、粉狀食品)在售賣時應提出產品安全證明,否則必須全數下架,情節重大者撤銷執照。
衛生部門指出,目前“塑化劑”檢驗項目除了DEHP外,還包括BBP、DBP、DNO、DINP、DIDP共六項,只要檢出任何一項就必須下架、封存。他們表示,稽查的范圍有幾個層次,一、是否販賣五大產品內的項目;二、若販賣五大產品,則看有無檢驗合格證明;三、若無證明,則直接要求下架;四、若仍販賣受污染項目,則直接開罰。
臺灣島內不少超市是24小時營業。新北市政府凌晨展開稽查,于家樂福板橋府中店及三重1家萊爾富超商,查到無法提供合格食品檢驗證明商品,要求商品下架并開罰。衛生部門表示,這兩家商家因無法提出合格檢驗證明,依食品衛生管理法規定,處新臺幣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款。
針對性體檢以小學生為主
針對“塑化劑”風波持續擴大,臺灣教育部門表示,將在學生體檢中列入體內“塑化劑”濃度檢驗項目。有關人士指出,考慮經費問題,該項檢驗不可能全面施行,將以9月開學后實施體檢的小一、小四學童為主,并采取個案申請的方式進行。
教育部門表示,學生血管太細,不可能抽一筒血,若醫學檢驗做得到,可能采針扎式抽血;驗尿則要考慮“塑化劑”可能3天內代謝完,檢驗結果不見得正確。臺灣現行學生體檢是小一、小四實施,因此“塑化劑”檢驗也將以10月體檢的小一、小四生為主。從10月開始,小學生體檢將納入開放式選項,問學生家長是否同意由醫生了解孩子長期飲食習慣與“塑化劑”可能影響,同意后再由醫生進行咨詢門診,判斷是否應做進一步檢測。據了解,咨詢門診費每位學生約為新臺幣200至300元,如確定為“塑化劑”危害,衛生部門將負責檢驗的相關經費。
相關新聞
臺灣學者研究發現
“塑化劑”將禍及下一代
深圳特區報訊 在日常生活中幾乎無處不在、令人聞之色變的“塑化劑”,除證實會干擾人體內分泌、影響生殖系統之外,臺灣師范大學研究團隊5月31日發表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塑化劑”還會造成基因毒性,傷害人類基因,長期食用受“塑化劑”污染食品對心血管疾病危害風險最大,對肝臟和泌尿系統也有很大傷害,而且被毒害之后,還會透過基因遺傳給下一代。
此前的研究證實“塑化劑”是環境荷爾蒙,會干擾人類內分泌,引起生殖系統疾病。臺灣師大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沈林琥指出,研究團隊的報告更發現,“塑化劑”毒性還會危害心臟、肝臟和腎臟系統,特別是對心血管疾病危害的風險最高,可能導致心臟衰竭和心律不整,其次是肝臟疾病、泌尿系統疾病,然后才是生殖方面疾病。
高雄醫學大學環境醫學研究中心教授李水龍認為,雖然大部分“塑化劑”可以代謝,但可能有小部分被人體吸收,特別是小腸吸收后,毒性會更強,小部分“塑化劑”長期累積,就會危害人體,且不只影響這一代,還會透過基因遺傳,禍及下一代。 (宗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