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仍需加強
2007年飲用水新國標實施后,建設部相關負責人曾表示,106項指標提出后,“水質的安全就面臨一個新的考驗,有些可以說是挑戰”。他提出主要管控三個方面。一是飲用水水源安全問題,要防止水源的污染和水源沒水,水質和水量是否能夠達到保障。二是水廠。自來水廠的運行是不是穩定可靠,符合規范要求,產生合格的自來水,這是一個生產過程。三是水的輸配系統,就是管網、水箱,二次供水,和老百姓直接相連的環節會不會出現污染或者爆管。
自來水監管問題現實中比較復雜。按照現行法律,城市自來水公司是由建設部門主管,衛生監督由衛生部門主管,水源地由環保部門負責檢測。而對鄉鎮自來水監管職責,一般由水政部門主管,或者縣一級的衛生防疫部門、環境監測部門、質檢部門等。
記者了解到,一般來說,供水公司正規的生產流程是,水源水→循環過濾池→凈水庫(加氯消毒)→管網→居民家。從爆出自來水水質問題的新聞事件來看,大部分自來水的水質問題出現在前三個環節。實際上,公眾對于自來水的水質情況所知非常有限。大部分人還是憑“感官檢測”階段:如用肉眼觀察,用鼻子聞氣味等。
在水質檢測方面,有分析認為,雖然建設部定期公布的36個大城市的自來水合格率都在98%以上,但這僅僅是針對原來35項水質標準中幾項主要指標的報告,而且這些數據絕大部分是出自自來水公司的自檢自測,可靠性令人懷疑;另一方面,其取樣檢測的大部分是水廠的出水水質,而不是老百姓所使用的終端水質。更讓人憂慮的是,目前除了北京等一些大城市外,很多城市根本就不具備檢測106項水質指標的能力。
查處方面也是難點。對于供水公司這種關系民生大事的壟斷企業,衛生部門有時感到無力。“供水公司只有一家,水一天也不能斷,就算發現水質不合格,也不能吊銷它的衛生許可證。有時水質雖然差到極點,但充其量是暫扣衛生許可證,處以幾萬元的罰金了事。”有衛生部門內部人士告訴記者。
據透露,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情況是,自來水水質問題經常被人為的一些因素所掩蓋或弱化,一些政府部門為了“社會穩定”而掩蓋水源污染造成的水質問題,從而也助長了部分自來水經營企業隱瞞水質實情,導致了水質保障從資金到管理的普遍缺位。
從新聞事件來看,目前被曝自來水水質問題的多為民營水企。為了獲利,一些民營水廠會不按程序或省略凈水程序,甚至取水后直接送到管網中。
“民營化不是救命稻草,而是順應世界潮流。”一向力主“公用事業民營化”的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所長盛洪對此提醒,“公用事業民營化,一則可以解決國有資本不足問題。二則可以提高公用事業運轉效率低下的問題。三則促使公用事業運營實現規模經營,逐步將各地原本參差不齊的服務水平拉齊。”但,“公用事業民營化,不是簡單放開就萬事大吉”。盛洪表示,必須得有非常復雜而細密的設計,仿效市場制定一套機制,使進入自來水行業的民營企業和國營企業形成良性競爭的市場局面。
公眾:質量安全意識淡
從全球供水行業的發展趨勢看,城市居民對自來水的要求逐步提高,從基本的“保障供水”,到“衛生供水”,進而再到“健康而安全供水”的高度。
不過,在中國,從社會反應看,公眾對水價的敏感似乎超過對質量的重視。
一方面公眾對水危機、水污染、飲水質量的知識相對欠缺;另一方面,從飲水安全到飲水健康,公眾普遍認識還有些不足。
根據國際健康醫學的研究,水中污染物可以通過多種渠道進入體內,人體所吸收的水中揮發性物質有1/3經口進入(包括飲水和食物),有1/3經過淋浴時由皮膚吸入,1/3在洗滌或洗浴時通過呼吸進入。即便中國人的洗浴相對國外發達國家而言要少些,也會有超過1/2的水中污染物通過皮膚和呼吸進入體內。
有專家指出,飲用水中的溶解性有機物和重金屬尚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警惕。
水質危害,尤其是有機物污染危害具有滯后性,許多污染產生的影響要10至年才顯現。國際的研究表明,70%以上的區域性疾病與水質有關。
水質問題之所以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也與中國人的生活習慣有關。全國工商聯在2008年對保障飲水質量的一份提案中分析,一是中國人自古就有飲用開水的習慣,水通過煮沸祛除了水中的大部分揮發性有機物并殺死病毒和細菌,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水質的短期危害,“但也因此造成人們對水質的漠視,認為只要燒開就安全了”。實際上,“煮沸并不能完全消除因環境污染而進入水中的溶解性有機污染物和重金屬,而它們的危害是長期性的,通常情況下不立刻顯現出來”。
不過,公眾也無需為此恐慌,“飲水標準與飲水安全的關系是,飲水標準就要求達到這個安全。現在環境里面的污染物很多,例如美國人測到環境水里面有2200多種物質,我們國家很多地方測有機污染物是幾百種,最多的是700多種,我們只有106項指標,是否可以把水的安全性表現出來?這里面有個絕對和相對的問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與健康所水質安全監測室主任鄂學禮表示。
在他看來,“飲水標準在執行的過程中應該是絕對的,有一項指標不合格就是不合格,全都達標了就合格了,這是絕對的。但是里面有一些指標對于安全性來講也是相對的,我們的水質標準是按照十萬分之一計算的,例如致癌物是十萬分之一,這個人喝七十年這個水,每天喝兩升,十萬人里面可能有兩個人會因為這個指標得癌癥了,這里面就是相對的。所以安全就是有風險的,像我們說開車撞人,采煤要出事故,我們就不開車也不采煤了嗎?只是要把安全達到最高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