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水工藝問題有技術原因,也有成本原因。
中國城市供水服務過去長期以一種低價的福利形式存在,致使水價倒掛嚴重。目前國內平均水費支出只占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左右(國際上一般在左右),水價沒有體現供水服務應有的“水質”價值。這也致使供水經營者只能保證最基本的福利性供水服務,水質問題被長期忽視,也導致了供水行業低價低質的惡性循環。
和“有電可用”類似,這種“有水可用”的局面在自來水行業維持了二十多年。直到2007年新國標的出臺。
可能新國標的設計者也考慮到了自來水行業的復雜性,“2007年7月1日實施時就要達到新國標中的42項常規指標的要求。到2012年7月1日要全部實施。這五年是個過渡期。要考慮技術改進和設備更新等的過程。”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與健康相關產品安全所水質安全監測室研究員、副主任張嵐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實際上,中國飲用水新國標和國際接軌,意味著中國自來水質量開始由“安全飲水”向“健康飲水”過渡。
“飲用水的質量,無論怎樣提高都不為過。”王占生表示,“如果安全飲水是60分,健康飲水則可以達到80分、90分。
水廠:改進能力有限

天津是中國第一個用上自來水的城市。據媒體報道,天津自來水集團的生產技術部副部長張旭東表示,“對于原水品質的下降,企業的承受能力有限。”
“不能說水源不好就不去保證、提高飲水質量,你說生產的自來水因為水源不好,所以生產不合格是不行的,你是最后一道工序,我們喝的水你要保證。”王占生認為,凈水廠的工藝改造是“刻不容緩”。
按理,因為水質的形勢一直在變化,國標應該五年修改一次,不過,從年到2007年,22年的時間,中國很多自來水企業一直維持滿足安全要求的項指標。
多年凈水工藝沒有大的改進,多年沒有主動提高飲用水水質標準,有專家認為這折射出的是供水機構進取心不足、對提高水質的積極性不夠。“只是維持了用水安全的底線”。
“壟斷性虧損”一直是媒體熱議的話題。長期以來,自來水行業一直被視為公益性事業,一直采取的是“多虧多補、少虧少補、不虧不補”的低價格、高財政補貼的機制,價格基本上不受供求關系和成本變動的影響。隨之而來的績效不佳現象也日漸顯現,如生產效率低下、產品和服務質量低下、資本投入不足、管理方法落后等,一度使我國自來水行業的發展陷入舉步維艱的境地。
可供參考的數字是,據統計,2002-2005年,自來水行業實現的銷售利潤率均為-1%左右,全行業凈資產收益率為左右,有將近50%的企業虧損。雖然從2002年開始的“公用事業民營化”打破了這種局面,但整體來看,自來水尚處在引入市場機制的改革期。投資建設靠政府撥款,運營管理靠財政補貼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扭轉。在技術、管理、經營等方面,和“洋水務”相比,差距還是很大。據統計,全世界供水行業的年產值高達4000億美元,相當于石油的%,比制藥產值還高1/3。而多年前一項來自國家統計局的統計也顯示:自來水廠竟然成為外商在中國投資的所有產業中最有利可圖的產業,其利潤和成本的比率高達24.8%。
資金壓力至今困擾著自來水企業。自來水的價格主要由三部分構成:供水費、污水處理費、水資源費。但最終價格是受到物價部門的管制。在2007年底,世界銀行的報告《中國的水價改革:經濟效率、環境成本和社會承受力》就指出,中國當前的供排水價格過低,水價應該反映供水和污水處理中漸增的長期邊際成本,尤其要反映生產和消費所造成的環境損害成本以及資源耗竭的機會成本。
事實上,因為成本不透明,近年來自來水的價格上漲沖動一直受到公眾的非議。對此,王占生認為,主要是包括水廠在內的社會各方認識不夠,重視不夠,“增加深度處理的費用大概兩毛到三毛,我們連折舊都在里面,假設我們給老百姓多增加三毛錢,大家喝一口好水,你說值得不值得,我覺得很值。你買一瓶水也要一塊錢的,你說我整個水好了,洗澡水也好了,洗衣服水也好了,平時的水都好了,干嗎不用呢,所以我們就是要宣傳,要讓自來水全面地提高水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