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計劃—青少年健康守護行動”首所衛生室揭牌儀式在甘肅省隴南市舉行。
本來用點酒精、紅藥水擦一下就會好的傷口,因為沒有及時處理而潰爛,孩子的手指從此失去了。原因竟然是沒有校衛生室。
貧困地區的中小學因為沒有衛生室而造成的悲劇目前正在得到緩解。從2014年5月12日第一所朝陽衛生室在甘肅隴南市武都區兩水小學落成,“朝陽計劃—青少年健康守護行動”正式啟動,到2016年底第1026所朝陽衛生室/保健室建成,由中脈公益基金會與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發起的針對貧困地區的“朝陽計劃—青少年健康守護行動”,已累計使近百萬名貧困學生受益。
中脈健康產業集團自1993年成立以來,一直關注公益慈善事業。2014年,為了更為專業、規范和系統地投入公益事業,中脈公益基金會在民政部注冊成立,發起并執行了多個公益品牌項目。其中,面對貧困地區的“朝陽計劃—青少年健康守護行動”成為中脈的一張閃亮名片。
“在云南鄉村做志愿者時,我們到學校為小學生做體檢,當我被一大群活潑無邪的孩子們圍繞時,一種強大的、非常鮮活的共生感深深觸動了我。” 中脈公益基金會主席、中脈健康產業集團董事局主席周希儉說。
5萬元打造一間校衛生室
中脈公益基金會成立以來,公益項目達到20余項。在為貧困地區建校園衛生室上聚焦發力,源自中脈志愿者們的切身感受。
“國家通過‘校安工程’基本解決了學校硬件建設問題,通過‘營養餐’基本解決了學生營養問題。企業有義務和國家一起解決貧困地區學生的健康問題。”周希儉說。沒想到,建學校衛生室這個項目受到了地方政府的歡迎,以至于“很多地方政府都希望我們去”。
但企業能做的有限,周希儉希望中脈公益基金會發起這個項目,并通過專業、規范和標準化的運營,形成可復制的模式,給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提供平臺和樣板。
“聯合多方力量共同助力社會問題解決”成為他們的初衷。
2013年,“朝陽計劃—青少年健康守護行動”進入前期立項調研階段,經過大量的政策研究,實地走訪和需求調研,項目于2014年正式啟動。據周希儉介紹,中脈公益基金會計劃利用5個完整的項目年投入1億元人民幣,在中西部22個省份的貧困地區九年義務制學校建立2000所朝陽衛生室/保健室,培訓校醫和保健老師,開展健康教育,開發適應農村地區九年義務制學校的朝陽計劃健康課程體系,確保200萬學生享受良好的健康保障。
花5萬元打造一間衛生室,在貧困地區的確能夠發揮很大的作用,但這也是最基礎的。“我們希望慢慢吸引更多的企業參與其中。”周希儉說。
硬條件:“不能變成倉庫”
“朝陽計劃—青少年健康守護行動”目標明確,在中西部貧困地區學校捐建衛生室或保健室,以提高學校的衛生硬件水平;通過配備必要的衛生設備,為學生提供緊急救助和健康保健等服務,以確保學生健康、快樂成長;對學校師生開展健康教育,以提升師生的健康保健以及自救常識。同時,還要組織專家開發健康自護教材,對貧困地區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學生開展健康教育、應急災難自護互救常識、預防近視教育、青春期生理衛生教育等,提升學生的健康常識。
讓周希儉興奮的是,項目發起以后,當地政府為項目加入了一個配捐模式,“舉個例子,我們投10個衛生室,那么地方也配比10個衛生室。有了政府的投入,地方的重視程度更高了。”
地方政府的聯動讓衛生室建設更加落到實處。在有的省份,衛生室與周圍最近的衛生院、醫院建立了轉診機制。“比如,項目縣所在醫院要每年為項目試點學校的學生免費體檢兩次并出具體檢報告,篩查出高危群體。”周希儉說,當地的省、市級關工委還將協助建設衛生室的學校實現衛生室的有序運營,比如在3個月內申請到衛生室執照。而為了確保衛生室的有序、安全,項目約定,由省、縣級關工委聯系醫療機構采購常用消毒用品、外傷藥品及醫用耗材,并在開學時進行更換。
“我們一開始就討論過,衛生室設備藥品弄好了,但是,不能變成倉庫。”周希儉說,“現在的天災很多,很多人不知道怎么躲避、逃生。地震應該去哪里?火災應該怎么辦?煤氣漏了怎么弄?很多我們都不知道。”周希儉希望,“健康守護行動”還可以做更多的安全方面的工作。
校醫配備機制:不是義工
校園作為學生生活時間最長的地方,無疑將不可預測地會碰到疫情傳播、突發急病等問題。因此,要落實校園安全,學校不能缺少專職、專業的校醫人才,更不能缺少校醫人員配備。但情況并不樂觀。
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與教育部體衛藝司于2007年8月所做的“我國中小學校專職校醫配備現狀”于2014年11月發布。該調查選取了我國東、中、西部8個省份的7753所中小學,結果顯示,學校專職校醫配備率分別為24.95%、4.22%和3.83%;城市與農村學校的專職校醫配備率分別為46.51%與3.90%。
即便是有校醫的學校,很多也都是體育老師、衛生老師、化學老師等不能上課的老師,或者是就想圖輕快的老師,水平可想而知。
周希儉表示,朝陽計劃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在運行的過程中要求衛生室/保健室配備1名兼職保健老師。對校醫及保健老師的要求是:責任心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能夠熟練操作電腦、能夠保證全程參與培訓。
為培訓衛生室工作人員,中脈公益基金會還組織醫學專家成立培訓導師團,為每所捐建衛生室的學校免費培訓一名校醫,為捐建保健室的學校培訓兼職保健老師,以提升校醫、保健老師的緊急救助、疾病防控水平,確保在發生突發性疾病事件時,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緊急的應急救治。據悉,經過兩年多的時間,中脈公益基金會已經培訓校醫或保健教師1026名,使其掌握了包括學校常見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醫療救護、組織救援等14項技能。
“配備的校醫不是義工,是有工資的。”周希儉說,“作為項目落地的前提條件,我們會要求各地關工委協同地方教育、衛生部門落實校醫或保健老師的配置,確保衛生室或保健室建成后有專職的工作人員,通過與地方政府的合作,保證衛生室長期、持續地由具備資質和專業業務技能的人來運營。這對校醫隊伍的穩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據悉,截止到2016年底,中脈集團上至主席、高管,下至志愿者,足跡已遍布青海、寧夏、甘肅、內蒙古、廣西、云南、山東、江西、貴州、湖南等10余省份的貧困地區。周希儉表示,公益是一種純凈的精神力量,能使接近的人受益,“而企業形象因此加分,實屬意外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