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空調業的“瑞士手表”
——解析格力模式
□ 本報記者 王惜純
同一棟大樓里,一個白人覺得空調太冷,必須加衣服;一個黑人卻覺得空調開得還不夠,熱得她惱怒地砸東西,到最后,她們終于平靜下來,因為換了一臺可以同時制冷和制熱的格力空調。
在南非,這則廣告很多人都耳熟能詳。直到現在,這個同時實現制冷、制熱的多聯機節能技術,在國內仍只有格力一家企業掌握。
核心技術的缺失,一直是制約我國制造業發展的瓶頸,空調制冷行業也是如此。
日前,在北京舉行的“中國創造與全球制造業復蘇高端研討會”上傳出消息,格力正憑借自主創新的核心技術占領競爭制高點,發布了自主研發的三大核心科技。中國空調業已走出依賴國外技術的中低端制造業發展模式,逐步成為核心技術的領跑者。
分析格力的管理模式和創新路徑,也許能給我國的本土企業帶來一些有益的啟示。
研發投入沒有上限
由于核心技術的研發需要長期、大量的經費投入,而簡單的效仿從短期行為來看則見效更快,因此,后者對很多企業來說更具誘惑力。
目前,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中,一些未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只能一面跟消費者打著“概念戰”,一面向國外空調巨頭購買昂貴且過時的技術。
“在格力,研發投入沒有上限一說。”格力總裁董明珠說,只要經過討論確定的研發方向,需要花多少錢都沒問題,即使遭遇失敗,依然可以繼續嘗試。
比如風道系統,有的企業只進行簡單設計或是直接購買及沿襲現成方案,而格力則斥巨資委托專業機構開發數字模擬系統,對風道的每一處細節進行優化,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噪音和震動,提高了產品能效。
比如元器件實驗室,國內企業采購元器件時大多由供貨方提供數據,格力則建立了專門實驗室,測試每一款元器件的性能和極限,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性能標準。
比如環境實驗室。在這里,不同型號的空調機都要隨機取樣,在暴曬、雨、雷電等最惡劣的環境中呆滿2~5天,考驗它們的性能。
一位實驗室的負責人說,在實驗室內部,最大的成就感不是驗證產品質量的可靠,而是把產品“玩死機”,因為這說明找到了產品的問題及癥結所在。
很多發明來自“草根”
除了研發部門和實驗室,在格力,很多發明還源自“草根”。
例如,格力電器篩選分廠的機修班長張樹源,從搬運工到安裝熟練工,再到一名機修工,張樹源不僅迅速適應新工作,而且通過持續學習和鉆研,開始對身邊的工序進行技術改進。
1998年,他的第一個創新成果“電纜線線芯排序通斷檢驗設備”誕生并投入使用,使檢測時間從過去的幾分鐘縮短到1秒鐘,檢測設備成本從四五萬元降低到幾十元,準確率卻高達100%。其后,通過3年的鉆研,張樹源在2000年研制出成本只有3000元的“張樹源氟回收機”,代替了20萬元一臺的進口氟利昂制冷劑回收設備,在國內制冷界引起轟動。
在格力,還有很多像張樹源一樣的 “草根智慧”。比如管路一廠目前實施的“八字機”的生產方式就是一名普通員工發明的。這名員工發現,原先采用1人1機的操作模式,在彎5個以下的管路時節拍是均衡的,但在彎5個以上的管路時就會存在等待的浪費。
為了提高員工參與增效工作的積極性,格力還專門制定了《增效項目獎勵辦法》,充分利用群體的智慧,讓基層員工開創新的生產方式。正是這些源源不斷的技改和創新,使格力一步步走向行業最前沿。
核心技術節能環保
經過十多年的技術沉淀,格力已自主研發出熱回收技術、水源/地源熱泵技術、智能化霜技術、舒適省電技術等多項節能技術。就此次發布的三大核心技術,格力相關負責人仔細地算了三筆賬:
在G10低頻轉矩控制技術下,與同冷量的普通空調相比,一臺1.5匹冷量的格力G10變頻空調,一年可節約用電約471千瓦時。如果國內空調企業全部采用G10變頻技術,按2009年內銷2672萬臺套計算,每年可節約125.8億千瓦時電能,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255萬噸。
與采用普通壓縮機的相同冷量和系統的空調相比,一臺采用超高效定速壓縮機的1.5匹冷量空調,一年可節約用電約156千瓦時,節約電費94元。我國空調年產量超過6000萬臺,若90%以上產量的定速空調全部使用超高效定速壓縮機,每年可節約84.2億千瓦時電能,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39萬噸。
高效離心式冷水機組比普通離心機組節能30%~50%,是迄今為止最節能的大型中央空調。如果中國5億平方米的大型公共建筑都采用高效離心式冷水機組,每年可以節約用電79億千瓦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788萬噸。
雖然這家土生土長的空調巨頭已擁有中國空調領域最多的研發人員、實驗室和專利技術,但其在研發方面,仍然繼續大量地投入,尤其是基礎和核心科技領域。
采訪時,格力董事長朱江洪多次直言不諱地表示,要讓世界重新認識中國制造,把格力打造成空調業的瑞士手表。
事實上,核心技術戰略,正成為這家全球最大的空調企業國際化戰略的根本支點,應用最新核心的空調新品也已經實現全球同步上市,并形成了獨特的“格力模式”。《中國質量報》
王惜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