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不同于發明 自主創新不是自我創新
企業創新存在四大誤區
□ 顧桂蘭
企業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不斷提高核心競爭力。道理很簡單,但在企業里是說的多,做的少;高瞻遠矚的多,腳踏實地的少。往往口號山響,決心很大,但多流于形式,效果不佳。目前,我國企業管理者對如何推動創新的認識還比較膚淺,研究也不夠深入,工夫下得不夠。另外,大多數企業對創新概念的理解不夠全面,存在一些誤區。因此,推動企業創新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腳踏實地。
創新,是根據現有條件進行新的創造性思維和活動。不少企業特別是基層單位,對創新的認識至少存在以下4個誤區,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阻滯了企業創新的步伐。
誤區一:創新等同于發明。創新不一定是由發明開始到擴散的線性模式,而是可能有不同的創新源,例如原料供應、生產、銷售等企業價值鏈中的所有活動,都可以創新。那種認為只有發明了新的理論和技術才是創新的觀念,就束縛了創新的手腳,影響了基層創新力的提高。實際上,創新的意義要寬泛得多。從創新的角度看,新發現與原有發現、新發明與原有技術之間并不矛盾,創新比發明更強調實際運用,強調實現成果產業化的轉化。
誤區二:自主創新與自我創新相混淆。自我是排他性的,自我創新、原始創新是高層次的創新,其成果往往可稱為發明,一般企業基層還達不到這個境界。自主創新也是以我為主,但并不排除別人的東西,合作開發、引進吸收甚至模仿,都是技術創新的方式之一。在這個層次上,企業有很大的創新空間。高技術產品一般都具有技術集成的特點,這就決定了其生產方式是多方協作、聯合攻關,需要實現跨行業、跨部門的產學研合作,進行多方面的橫向交流。
誤區三:知識越多創新力越強。基于這種認識,一些企業把創新全部交給高學歷的知識分子,而忽視了基層員工的創新力。實際上,企業創新來源于各個基層崗位,只有集腋成裘形成合力,才能走得更遠。管理學家德魯克提到過的鋼鐵廠把碎鋼轉化為橫梁和連桿以及集裝箱的創造,都是由基層提出并實施完成的。高級科研人員由于擁有豐富淵博的理論知識,固然是創新的主力軍,但我們也應當看到,一些優秀的普通員工長期在生產第一線,對生產中的所有環節甚至細節都了如指掌,他們結合實際工作搞出來的小發明、小技改、小革新往往能解決生產實際中的大問題,這些小發明、小創新意義重大。
知識的積累是一個存入的過程,智慧則是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一個輸出的過程。知識是死的,智慧是活的,創新力就是智慧的提升,創新更多的強調以新的方式運用知識、以前人沒有采用過的方式方法有效地解決當前的實際問題。創新固然需要有豐富的知識與經驗,但知識不等于創新力。
誤區四:創新必須要有先進設備。在不少員工的意識里,一提創新,首先想到的就是高投入的實驗室和先進科技裝備。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國家科技大獎是科學家和工程師們的天下。但是近年來,來自生產一線的員工發力創新,憑借著高超的技術創新能力,頻頻躋身科技獎勵舞臺。不可否認,先進儀器裝備等設備對創新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但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創新的思維才是最重要的。比如儀器分析出了組成成分,但不一定就能研究出新的產品配方。甚至,有時客觀條件太好了,可能反而會抑制土招、奇招的涌現,形成了對科技裝備的過度依賴。
創新是企業的靈魂。企業如果沒有創新的精神和觀念,沒有廣大員工對創新的追求,就不可能生存發展下去,更不可能在市場競爭中后來居上。我們需要拋棄僵化和保守的觀念,推崇民主、和諧、生動、活潑的創新文化,在創新中尋求和把握發展機遇,使員工體驗到工作的樂趣和意義。企業領導更要勇于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敢于接受新思想、新觀念,對風險和失敗保持正確的態度,努力創造鼓勵成功、寬容失敗的氛圍,尊重員工的創新愿望,鼓勵他們發展各自的創新才能。
創新的特點貴在“新”。創新是一種革命,它不是對已經不合時宜的舊事物的修修補補,而是突破量的積累而產生的質變。企業家還應掌握現代化的學習手段,貯存知識、信息,把主要精力用到知識的整理篩選、考察分析,從而能夠進行更高層次的創造性腦力勞動,為企業的發展制定正確的發展戰略。企業創新不可能一蹴而就,是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需要長期的培育和努力。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強化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是企業實現發展方式轉型、增強發展后勁、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