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離幸福有多遠
——從“孔顏之樂”看企業的幸福管理
□ 段俊平
在企業這個組織內,培養員工建立正確的人生幸福觀,讓員工有幸福感,是企業管理的新課題。企業家除了提供給員工物質報酬外,還要提供給員工精神報酬,這是對企業管理更高的要求,畢竟幸福是人類的永恒追求。
西方管理學更多的是關心員工的行為規范和和員工的外在表現,要想做到幸福管理,必須還要從中國傳統文化入手,走中國化幸福管理之路。中國人有自己的獨特幸福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幸福往往是超越于物質之上的,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佛家,均把精神上的滿足作為人生幸福的最終追求,把道德和氣節也作為衡量幸福的標準之一。西方的馬斯洛把尊重的需要作為人生的最終需求,他只說出中國傳統幸福觀的一部分,中國人更多的是在意自修。
儒家經典故事“孔顏之樂”其實是中國人幸福觀的集中體現。《論語·雍也》里有一段孔子對弟子顏回的評價,孔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一段話的意思是“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一碗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孔子的實際意圖并非是要人們刻意追求清貧。而是通過對顏回的贊揚,表述了儒家對快樂和幸福的理解和衡量標準。“孔顏之樂”是儒家幸福觀的典范,在孔子的哲學思想中,人最大的追求與幸福就是“樂道”,這里的“道”就是人生理想。
“孔顏之樂”告訴我們,在企業這個組織中,要想做到幸福管理,首先要讓員工樹立正確的幸福觀,讓員工有理想和有追求,改變員工的心態模式。員工有了一顆超然的心態,才能對人生有幸福感。如果能建立一種向孔顏之樂一樣的“安貧樂道”的幸福觀,員工就能夠經受物質與利益的誘惑,減少虛榮帶來的內心的折磨。無論面對如何復雜多變的環境,都能夠始終保持一顆恬淡、安然的內心。這樣的企業就會形成一個人人能感知的幸福環境和氛圍,幸福管理就會開花結果。
第二,要培養員工建立樂天豁達的包容觀,孔子和顏回之所以能夠在任何環境都能夠有幸福、快樂、喜悅的感受,是因為他們不但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更因為他們有樂天豁達的包容觀,對于當下的環境和處境有一顆樂觀的包容心態。在樂天的同時,他們也積極去改變環境和周圍的不利氛圍。如果在一個企業中員工能夠像孔子和顏回一樣,無論身處怎樣的環境、崗位,被分配了怎樣的工作,都能夠在每時每刻與自身所處的外境和諧相處,自然就能從內心深處流露出一種喜悅的力量,并以積極的心態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當下的一切,這便是幸福管理的目的。
第三,教育員工樹立幸福是靠自己的努力得來的,不是靠別人得來的理念。人生的成功與幸福從來都是光顧努力奮斗和辛勤耕耘的人的,人生在奔向幸福之路上的種種奮斗歷程本身就是幸福,幸福有時是一個結果,有時也是一個過程。
第四,教育員工樹立知足常樂的人生理念。一個人要有幸福感,一定要知足常樂,我們每個人由于家庭、文化、社會環境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原因,客觀上造成了一些現實中的差異和不公平,但是如何看待這些,也是我們每個人是否幸福的很關鍵的原因。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我們能改變的積極去改變,不能改變的順應它,但是在心態上我們必須有一顆知足的心,人生其實不是與別人比,而是要與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比,F實中我們習慣了橫向比,而且總與比我們成功的人比,這樣往往很容易陷入痛苦之中。幸福管理就是既要讓員工積極努力創造幸福,又要讓他們有知足常樂的人生理念。
第五,教育員工樹立質樸自然就是幸福的理念?鬃右簧胱鲆恍┢教煜碌拇笫,但卻不太如愿,但從他的談話中,除了有一些報國無門的無奈外,并沒有不幸福的感覺。原因是在于他并不刻意追求外在環境的條件,在簡樸自然中尋求生命的質感,他們不被虛榮所累,簡單的生活同樣能夠承載厚重的情懷。而我們現代人之所以離幸福越來越遠,是因為有一個錯誤的價值觀,認為“幸福是繁榮,幸福是別人的崇拜,幸福是自我的高人一等”。因為有這個錯誤理念,人們在不斷的追逐中難以滿足這種虛榮心,總覺得滿足不了自己的欲望,所以精神上的壓力越來越大,幸福感蕩然無存。
當今社會人們普遍感到不幸福,原因固然很多,但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的文化斷代,由于文化意識形態的薄弱,造成了我們現代人沒有了理想,沒有了追求,也沒有了人生的幸福之道。古人講“樂道”才能“安貧”,“樂道”才能幸福,是該到了探尋幸福的本質的時候了?最佒畼返姆e極幸福觀對企業的幸福管理有很大的啟發意義,如果讓員工擁有了“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的超然氣質和包容豁達的知足心態,無疑這個企業是幸福企業,這個企業的員工是幸福員工。
(作者系愛維龍媒董事長、國學專家、知名管理學者)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