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開拓譜新篇
——寧夏檢驗檢疫局大力推進實驗室建設紀實
□沈永建
近年來,寧夏地區外向型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出口產品種類不斷增加。為進一步適應自治區對外貿易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寧夏檢驗檢疫局新一屆黨組把加強實驗室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上,創新工作理念,破除固有模式,著力推進實驗室建設,科技檢測能力顯著增強,為確保寧夏地區進出口產品質量安全、促進擴大出口提供了有效的技術保障。
科學規劃巧布局
檢驗檢疫實驗室建設的中心任務在于為進出口產品質量安全把關,為外向型經濟健康發展保駕護航。因此,實驗室的發展定位要與本地經濟結構及發展戰略相適應,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2009年,為進一步集中資源優勢加快實驗室建設步伐,寧夏局進行了實驗室的中期規劃。新的規劃方案立足寧夏實際,滿足長遠需要,布局科學合理,發展重點突出,為實驗室建設明確了方向。
寧夏地區進出口貿易量雖然不大,但不少傳統產品的特色優勢較為突出,如枸杞、羊絨、清真產品等在國際上享有盛名。同時,自治區一號工程——寧東煤化工基地的大規模建設,開啟了寧夏能源轉化戰略的實施步伐。以此為導向,寧夏局按照“合理定位、確保重點、堅持特色、資源共享”的原則,出臺了“2009-2013年實驗室建設中期規劃方案”。根據規劃,將枸杞、羊絨及其制品、煤化工以及清真產品等4個實驗室作為重點,努力建成國內有影響的檢測實驗室;將寧夏國際旅行衛生保健中心醫學檢測中心等6個實驗室列為區域性實驗室,為轄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技術保障。目前,枸杞、羊絨及其制品、煤化工3個實驗室已被批準為國家級檢測重點實驗室。
創新機制添活力
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寧夏局通過深刻自查,找出了影響實驗室發展的關鍵——綜合技術中心、保健中心等同于內部處室管理,存在著理念守舊、機制不活等問題。為此,該局黨組下定決心,從創新機制入手,為科技工作發展添活力。
2009年初,“機制創新”成為了該局科技工作的主題詞。該局黨組經過認真研究,充分論證,制定了綜合技術中心、保健中心的改革方案,給予一定的人事管理權,實行獨立的財務管理和相對獨立的成本核算。通過進一步推進經營管理機制改革,建立動力與壓力相結合的機制,使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法人單位,做到責、權、利統一,鼓勵他們在完成執法把關任務的基礎上,大膽開拓社會委托業務,提升市場開拓和服務社會的能力。
新的機制帶來了新的氣象。科技人員的精神風貌大為改觀,工作熱情空前高漲,業務工作、經營創收均有很大起色,活力增強。這項工作,為科技事業的長遠發展奠定了機制基礎。
加大投入結成果
做好科技工作,加大投入是重要因素。近年來,寧夏局不斷加大對檢測設備和人才隊伍建設的投入力度,實驗室規模由小變大、檢測項目由少變多、檢測水平也不斷提高。
2008年底,一座嶄新的現代化綜合實驗樓正式啟用,成為進一步加快“科技興檢”步伐的重要保障。截至目前,寧夏檢驗檢疫技術中心已擁有各類設備等250多臺(套),價值3000多萬元,并且通過人才引進和培養,形成了較為合理的科研人才梯隊。
2009年,該局科技能力實現了新的跨越:7月,148個檢測項目擴項成功,檢測范圍已涉及38類產品300多個項目,覆蓋寧夏所有大宗進出口商品;8月,所承擔的7項國家質檢總局科研計劃項目順利通過了鑒定;10月,保健中心順利通過國際旅行者救助協會(IAMAT)審核,成為該組織在我國西北地區唯一的成員單位;同時,承擔的5項國家檢驗檢疫檢測標準發布實施。
拓展合作走新路
對于西部落后地區而言,在更高水平上推進“科技興檢”,寧夏局以爭取多方面支持、開放實驗室資源等方式,建立起與本地相關部門、高校、進出口企業的產學研政合作機制,形成了共筑技術支撐的良好格局。
在自治區科技廳的支持下,該局枸杞、羊絨及其制品兩個檢測實驗室已納入省部共建,并通過了績效考核。在自治區民委的支持下,寧夏清真產品檢驗檢疫技術研究中心成立,專門開展清真產品國際認證的相關技術研究。
更具創新意義的是,該局破除束縛,因勢制宜,大膽探索“檢企共建”的實驗室發展新模式。寧夏出入境貨物種類多,批次量小且出口經常時斷時續,致使檢驗檢疫設備使用率低、檢測單位成本過高,在增加投入時經常難以抉擇。為此,該局變被動為主動,本著優勢互補、互惠雙贏的原則,與寧夏羊絨骨干企業——嘉源絨業簽署協議,把羊絨及其制品重點實驗室建在了寧夏羊絨集散地——靈武市。在不改變實驗室性質的前提下,既可以提高設備使用效率、便利出口產品檢測,又能參與企業產品研發,為羊絨產業升級提供技術支持。目前,正在與神華寧煤集團積極溝通,計劃共建煤化工重點實驗室。
一系列科研合作的開展,不僅開發了現有儀器設備的潛能,而且實現了科研資源的共享,有效地提升了檢驗檢疫技術保障能力。通過積極探索,寧夏局逐漸走出了一條適合西部小局的科技發展新路。
《中國國門時報》
沈永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