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榜常客”為何屢屢中標
——上海“問題校服”事件追蹤
□ 新華社記者 俞菀 周蕊 孫青
2月18日,位于浦東川沙的上海歐霞時裝有限公司已處于停工狀態。 申 海 攝
“質量差、款式舊,居然還有毒?”上海質監部門近日抽檢發現,一款學校訂制的搖粒絨冬裝學生服中含有可致癌的芳香胺染料,而這家生產企業在過去3年間曾4次因質量問題登上過質監部門“黑榜”(詳見本報2月20日一版)。這一消息公布后迅速引發輿論關注和質疑,多次在抽檢中“落馬”的企業為何仍能持續經營進而年年中標?
涉事校服廠商三年四度抽檢不合格
上海質監部門此次專項監督抽查發現,上海歐霞時裝有限公司生產的OUXIA搖粒絨冬裝學生演出服含可致癌芳香胺染料。據介紹,這類染料含有偶氮基團,對人有可致癌性,且對人體的傷害不可逆。而涉事的歐霞公司產品,在過去3年間曾4度被質監部門抽檢不合格。
一石激起千層浪。“坑誰也不能坑孩子啊!”不少學生家長及網民得知“問題校服”情況后焦急萬分,希望有關部門盡快回應質疑:到底哪些學校購買了這些校服?為何3年連續抽檢不合格的企業能一直承制訂單?被檢測出質量不合格的校服如何回收銷毀?
17日晚,上海市浦東新區質監部門回應表示,被抽檢出含可致癌物的是50套學生演出服,抽檢時當即就被全部扣押且均未流出,生產廠家歐霞公司已被立案調查。
隨后,上海市浦東新區教育(體育)局公布了與歐霞公司有過校服訂單往來的21所學校名單。截至18日晚,這些學校由歐霞公司供貨的26444套校服已全部暫停使用并送檢,相關檢測結果將在近期對外公布。
聽聞校服抽檢出可致癌物質后許多家長表示擔憂,即便學校并未與歐霞公司有業務往來,依然擔心自己孩子穿的校服不安全,希望有關部門能展開更大規模的排查,確保校服的質量安全可控。
家住上海市長寧區的學生家長周女士說:“校服、校車、教具等學生用品,不僅要符合國家標準,甚至應該高于國家標準。學校應當保證孩子的身心健康,‘身’在前,這是最基本的責任和底線。”
“黑榜常客”為何年年中標
上海質監部門表示,加上這次抽檢出可致癌物質,歐霞公司的產品3年來4次登上了質量抽檢不合格“黑榜”,其中兩次是因為pH值超標。這樣的“黑榜常客”為何還能年年中標?記者調查發現,小企業制衣成本低、學校采購權限大、監管環節存漏洞是主要因素。
17日下午,記者來到位于上海市浦東新區川沙鎮新德村的歐霞公司,生產車間目前已經全部停工,一樓倉庫里堆放著幾包未出廠的校服。據悉,這家公司承制校服已有四五年時間,年銷售量在1.5~2萬套。
據了解,在上海等全國許多地方,校服生產廠家大多是歐霞公司這樣的小企業,而校服的生產本身幾乎沒有任何門檻,“能做服裝的廠子,基本上都能做校服。在這附近,像我這樣的還有三四家,沒什么大的廠子。”歐霞公司負責人王龍珠說。
學校為什么一定要找這種小企業生產校服,而不能找相對更有質量保證的大企業?
最普遍的說辭是校服限價過低。上海某小學退休校長張京堂說,高中學校自制校服每套不能超過250元;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自制校服每套不能超過150元,采購價格需要上報教育主管部門審批。
“現在市面上小孩子好一點的衣服,150塊能買到嗎?校服成本一年比一年高,價格卻不能動,學校怕家長投訴亂收費,只能壓低成本。小企業也是微利,有時候還要給采供方回扣,根本賺不到幾個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服裝生產企業負責人說。
企業為了賺錢“偷工減料”,學校為了價廉“睜眼閉眼”,致使無良商家仍能訂單不斷。更重要的是,自制校服的采購權完全在學校手里,教育主管部門除了價格把控之外,幾乎沒有任何監督管理的職責。
“我們只跟學校打交道,競標的時候,我們拿服裝過去,把服裝的原料、設計講出來以后,完全由學校來選要哪家的服裝。他們基本上選了一次,我們就會合作好幾年。”王龍珠坦言,生意總免不了熟人牽線搭橋,有一些人情往來。一家校服生產廠家生產的校服不僅對口多個學校,還可以從幼兒園到高中“通吃”。
在校服的采購和驗收過程中,學校的權力缺少約束,另一方面,也不具備鑒別校服質量的能力和技能,容易被不法廠商忽悠。
“我們沒辦法,只能看看衣服是否有破洞、脫線等情況,不可能分辨出原材料是否有毒害。有些合作多年的老企業,可能連質檢報告都不看就收貨了。”上海市浦東新區江鎮中學學生處的老師說,對學生校服質量或原材料進行把關,“這應該是其他部門的事情”。
管好校服不是一個部門的事
18日晚,上海市政府新聞辦就“問題校服”事件作出了反思:“調查歐霞公司存在問題的過程中,相關部門已經暴露出在實際工作中監管不嚴、職責不明等問題,各部門間協調機制尚不完善,監管也有漏洞。”此外,有關部門表示,調查中一旦發現公職人員、學校教職工有違規違紀行為,將予以嚴肅處理。
專家指出,校服、校車、教具等學生校園用品的生產流動監管涉及多頭部門,如何守住安全底線,保障學生基本權益,絕非一方責任,而需各職能部門打破壁壘統籌監管。
譬如,提高承制企業準入門檻,進行生產流動全環節的“閉環式”管理。長期關注校園安全的上海市人大代表劉震華說,參照其他國家的經驗,應盡快設置校園用品生產流通管理規定,明確各個環節的牽頭責任部門。校服、校車等生產企業的市場準入門檻應當高于一般同類企業。也應當鼓勵行業內的龍頭企業,增加對校服等校園用品的非營利性投入。
其次,上海市商業流通中心首席研究員齊曉齋說,相關部門應建立校服生產企業“黑名單”制度,提高企業違法或犯錯的成本,將不合格的產品和生產企業及時清除出市場,對無良企業進行“一票否決”。
招標采購校服等校園用品的過程中,教育主管部門不能只問價而不問質,應當充分發揮其管理服務的職能。與此同時,專家提議是否由部分城市區縣開展試點,制定校服等校園用品的集中采購方案。考慮到地區經濟發展差異和家庭收入情況,對部分困難群體和貧困地區學校提供財政補助。
還有不少學生家長呼吁,學校在定制采購校服等校園用品的過程中,應多尊重學生家長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充分發揮學校家長委員會的作用,請家長一起協助監管把好質量關。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