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周曉峰 記者陳 鐵)到去年底,210多項標準獲得武漢市政府資助獎勵1300多萬元,15項標準獲得國家標準創新貢獻獎。這一情況表明,標準戰略成為武漢加快科技創新制高點。
2012年,武漢市質監局在深入實施標準戰略中,實行企業、產品標準、自主創新的“三突出”原則,加大對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生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的標準獎勵力度。
支持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開展“品牌示范區”建設,指導華中數控、華工激光和長飛光纖等高新企業單位主持制修訂國家標準15項、行業標準60余項。指導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完成光電子信息產業國家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
圍繞“兩型社會”建設,組織研制了《重點湖泊水域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工業廢水排放控制標準》等湖北省地方標準;指導制定了城市道路LED路燈照明設計、照明工程施工與驗收規范;扶持一批重點企業研制10項國家標準、3項行業標準、1項地方標準。
報批了梁子湖大河蟹、洪山菜薹、蔡甸蓮藕、漲渡湖黃顙魚、法泗大米、舒安藠頭、黃陂荊蜜、漢南甜玉米8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扶建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市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共51個,支持建成城市菜籃子標準化基地30余個。
結合服務業升級計劃和創建全國旅游標準化試點城市的工作,武漢市質監局組織開展旅游標準體系建設,相繼制訂了《城市旅游服務質量與評價規范》等8項技術規范和4項省級地方標準。同時,全市已建成6個省級服務標準化示范基地,支持江漢區開展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建設。
通過支持22個國家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工作組和秘書處的設立工作,武漢市質監局重點指導華中數控、華工激光、長飛光纖等單位,主持制修訂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74項,引導一批新興產業企業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35項。至此,提升了該市新興產業在國內的優勢地位,增強了高新技術在高端領域的“話語權”。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