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合作 集智聚力
——浙江嵊泗檢驗檢疫局強局興港紀實
本報記者 劉 佳 通訊員 鮑 軍
嵊泗,地處浙江最東部,是一個四面環海的海島縣,浙江嵊泗檢驗檢疫局就駐扎于此。嵊泗局正式編制僅43人,業務單一,但2011年規費收入卻突破了5000萬元,同比增幅達59.6%。2012年在第四季度減免檢驗檢疫規費的情況下,前三季度規費收入仍然達到3600萬元。是什么讓這樣一個海島小局,短短幾年內在向港口強局轉變的道路上邁進得如此迅速?
記者帶著這個問題,深入嵊泗列島,走近這些駐守在偏遠海島的檢驗檢疫人,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那就是“開放的思路,合作的心態”。
借風助揚帆
嵊泗口岸地處長三角經濟圈東部,經濟區位優勢明顯,海洋經濟發展前景廣闊。近年來,在“以港興縣”戰略的指導下,嵊泗港口產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寶鋼馬跡山港已成為亞洲最大的鐵礦石中轉港。而嵊泗港的發展目標也已明確,成為寧波-舟山港北部港區對接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服務港、組合港和核心港,以及無縫對接長江黃金水道江海聯運的主要物流大基地和最佳服務大平臺。
2011年,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和舟山群島新區相繼獲批,更是給嵊泗檢驗檢疫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東風已至,嵊泗檢驗檢疫人迅速投入發展戰略研究,找定位、找重點。
“嵊泗港口目前主營業務還是進口鐵礦石,從國內整個鋼鐵行業的發展趨勢看,未來幾年對鐵礦石的需求量仍將穩步上升。在進口鐵礦石的品質檢測和重量鑒定這個大舞臺上,我們還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眼下,鐵礦石進口商寶鋼和相關兄弟檢驗檢疫局就是我們首先要進行緊密合作的對象。”嵊泗局局長彭善定說。
借力促起航
在這一總體思路的引領下,嵊泗局近年來持續在尋求合作的道路上邁出堅實的步伐。
2011年,嵊泗局與上海檢驗檢疫局簽訂協議,在上海局負責監管的綠華港區,由嵊泗局負責進口貨物減載部分的取樣工作,上海局認可嵊泗局的取樣方案并對經該取樣方法取得樣品的檢測結果負責。到2012年,這一合作范圍進一步擴大,基于對長期良好合作的信任,上海局認可嵊泗局在綠華港的取制樣、檢驗、鑒定等多項業務。綠華港素有“國際錨地”之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了綠華港減載鐵礦石的取制樣和檢測的工作,嵊泗局的舞臺無疑更大了。
由于嵊泗有深水良港的優勢,大噸位的貨輪在進入長江水道之前要先在嵊泗減載,再到長江沿岸的口岸卸載。嵊泗馬跡山港作為亞洲最大的鐵礦石中轉港,是大部分進口鐵礦石減載的第一港,國門把關職責重大。2012年10月,嵊泗局與江蘇南通檢驗檢疫局簽訂進口鐵礦石兩地分卸檢驗鑒定工作合作協議。在聯合檢驗過程中,南通局信任嵊泗局的末次重量鑒定結果,不再重復鑒定。同時,南通局認可嵊泗局的品質檢驗證書掃描件且作為兩港合并出證的依據,免去原件流轉及郵寄的環節。這些舉措在實行后立即見效,大大提高了質量和效率。
馬跡山港區主任許映明對此很是感慨:“嵊泗檢驗檢疫局這些努力,對提高我們進口鐵礦石的通關效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嵊泗局監管的馬跡山港,進口鐵礦石檢驗全流程規定時限僅為18天,這在全國港口都是罕見的。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檢測水平也是值得信賴的,近年來,他們檢出鐵礦石短重和不合格情況,每年為我們企業挽回損失超億元。”
借勢筑平臺
合作并不僅限于此。
“嵊泗局要發展成為具有海島特色的港口強局,絕不可能獨立地發展,必須與地方經濟的發展唇齒相依,共同發展。”這是彭善定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因此,跨界合作,也就有了更大的平臺。2011年5月,嵊泗檢驗檢疫局牽頭海關、海事和邊檢等口岸查驗單位共同簽署了以“加強協作,聯合監管,共推口岸安全高效發展”為主題的戰略合作備忘錄,這也是浙江首個由以上四方口岸查驗單位共同簽署的戰略合作備忘錄。
“合作備忘錄的簽署,讓我們實實在在感受到檢驗檢疫部門對嵊泗港區建設有了更大的話語權和主動作為的能力。”嵊泗局副局長鄭志斌感慨地說。
他告訴記者,合作備忘錄簽署以來,除了口岸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演練、錨地聯合巡檢等一系列聯合行動相繼開展外,聯檢單位還聯合開展實地調研,為解決地方經濟發展中的問題出謀劃策。
大平臺建設夯實有力,小平臺建設如虎添翼。幾年來,嵊泗局陸續與中國煤炭科學研究院、冶金工業信息標準研究院、上海寶鋼、江蘇永鋼、上虞宏興機械、嵊泗縣科技局等機構簽訂了科技合作協議,共同開展了鐵礦石中明水含量的測定及研究等10多個課題的科研,成功研制出了船舶水尺激光測定儀,積極參與制定國家標準3項,制定填補國內空白的行業標準1項,發表國家級以上期刊論文10余篇,獲得國家專利3項。嵊泗局鐵礦石檢測能力連續6次順利通過國家級的能力驗證,技術水平位居全系統領先地位;浙江(嵊泗)檢驗檢疫局礦石檢驗中心2012通過國家認監委和CNAS的終審并獲批。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富有海島特色的港口強局——浙江嵊泗檢驗檢疫正闊步向前。
《中國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