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臺農 惠澤兩岸
——浙江檢驗檢疫局轄區首個進口水果指定入境口岸通過驗收
本報記者 劉 佳 通訊員 吳旭耀 鈄衛民
十八大報告首提“建設海洋強國”的目標。2013年,推動建設海洋強國,浙江已經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
1月9日,溫州狀元岙港口進口水果指定入境口岸通過國家質檢總局專家組的現場驗收,這對于浙江海洋經濟發展、海港口岸開放來說,意義重大,不僅是浙江檢驗檢疫局轄區首個進口水果指定入境口岸,更是浙臺經貿合作升級的平臺,海峽兩岸的人民都將從中受益。
“這個口岸從申請到獲批用了僅僅不到一年的時間,是溫州市委市政府與檢驗檢疫部門精誠合作的成果,充分體現了浙江檢驗檢疫人雷厲風行的實干作風。”國家質檢總局動植司生物安全處處長王益愚說。
一塊“敲門磚”
浙江與臺灣隔海相望,兩地經貿、文化合作交流歷史悠久。溫州更是浙江對接海西的前沿。溫州蒼南不僅設有浙臺經貿合作區和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去年更是開通了對臺直航。
浙江人民與臺灣同胞進一步密切聯系的愿望前所未有地迫切。而進口臺灣水果,則成為眼下進一步擴大對臺貿易的一塊“敲門磚”。
經市場分析,僅溫州地區2012年進口水果就達3861.5噸,同比增長13.15%,貨值442.65萬美元,其中近三成水果是從臺灣進口,市場需求量極大,但進口現狀并不樂觀。
由于進口水果易存在農藥殘留以及攜帶病蟲害的問題,國家質檢總局對進口水果實行指定入境制度。但最近的寧波和福州兩個指定口岸與溫州的距離均超過300公里,這就造成了銷往浙中南地區的臺灣水果面臨著運輸距離遠、環節多、成本高的困境。
臺州臺資企業協會會長邱慈意介紹說,不少從其他口岸入境的臺灣水果由于運輸距離遠的問題,無法保證水果的新鮮度,常常是三分之一爛掉,三分之一損壞,只有三分之一出售,企業為之所累,進口臺灣水果的積極性嚴重受挫。
“如果能在浙中南開設進口水果指定口岸功能,那將大大促進我們和臺灣的經貿往來,臺灣農民和浙江消費者都將從中受益。”邱慈意說。
一道新難題
如何才能更好地實現臺灣水果進口,這是一道新難題,國家質檢總局和浙江省委省政府對此十分重視。2012年11月,國家質檢總局與浙江省人民政府在杭州簽署《共同推進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舟山群島新區建設、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等戰略舉措合作備忘錄》,溫州港列入進口水果指定口岸這一條就在其中。
狀元岙港口正是在這個時候脫穎而出。該港區建有2個5萬噸級的泊位,是溫州的第一個深水碼頭。而更為重要的是,溫州狀元岙港口到臺灣基隆港不過150海里,用時僅10小時,相比其他口岸轉至浙江,距離大大縮短,水果的保鮮度也得以大大提高。
“在溫州設立進口水果指定入境口岸,能帶動浙南、閩北、贛東、皖西對進口水果的需求,輻射人群約2000萬。”溫州市委常委,黨組副書記朱忠明告訴記者,這對溫州打造區域性國際經貿合作平臺,擴大浙臺經貿合作也具有重要意義。
浙江省委常委、溫州市委書記陳德榮曾兩次批示,強調對臺經貿是溫州海西戰略的重要內容,必須加快推進進口水果指定入境口岸建設。
一個新目標
為打好這一場戰役,溫州市委市政府、浙江檢驗檢疫局和溫州檢驗檢疫局都拼盡了全力。
溫州市委市政府撥出3200多萬元專款用于基礎設施建設。溫州局在浙江局的指導下集中力量全方位投入指定口岸建設,收集資料、調查摸底、人員培訓等一個個行動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溫州局還派人專門到廈門檢驗檢疫局和福建檢驗檢疫局就進口水果檢疫監管工作學習取經,到上海檢驗檢疫局和浙江省檢科院學習進口水果檢驗檢疫工作和有害生物檢測技術,充分做好技術儲備和能力建設。
在提高軟件水平的同時,溫州局還密切與溫州市政府、溫州港集團之間的聯絡溝通,在實驗室、冷藏庫、檢疫處理等硬件設施建設過程中,與溫州港集團一起實地研究和選址,反復征求專家意見,制定規劃、設計和建設方案,并積極開展儀器設備的選型、采購和安裝調試工作。浙江局動植處更是在半年內連續4次到溫州狀元岙港口指導指定口岸建設,并在2012年10月底進行了預驗收,提出了進一步完善和整改意見。
2013年元旦剛過,國家質檢總局進口水果指定口岸驗收專家組就到溫州狀元岙港口對指定口岸的軟硬件情況進行現場考核,狀元岙港口順利通過驗收。
眼下,溫州市正加緊研究出臺有關政策,鼓勵臺灣水果進口,加強進口水果市場培育。溫州正全力向浙南、閩北、贛東、皖西進口水果集散地這一新的目標邁進。《中國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