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的足跡
——記2012年福建檢驗檢疫工作
本報記者 李兆芳
2012年,是福建檢驗檢疫事業大發展、快發展的一年。
——3萬多平方米的綜合檢測用房項目主體結構如期竣工;
——民主評議政風行風從連續兩年全省第一,晉級為免評;
——服務福建科學發展舉措獲評“全省十佳”;
——福建省兩次集中宣傳福建檢驗檢疫局先進事跡;
——福建省深入開展政府部門向福建檢驗檢疫局學習活動;
——連續四年獲評中紀委黨風建設工作聯系點先進單位;
……
一年來,福建檢驗檢疫局深植海西,融入福建,積極踐行質檢工作“十二字方針”,圍繞“單項爭第一、綜合創一流,努力打造口岸業務強局和服務海西示范局”總目標,突出“保安全、促發展、抓建設”三大任務,大力弘揚“人一之、我十之”的拼搏精神,著力求真務實、真抓實干,著力嚴格管理、強化考核,創先爭優,有為有位,打響了服務品牌,塑造了質檢形象。
2012年12月26日,新任福建省委書記尤權在平潭綜合實驗區對臺直航澳前碼頭考察工作時強調,“福建檢驗檢疫局這支隊伍有精神、有干勁、有作為、貢獻大。”
2012年,福建檢驗檢疫局又是一個豐收年。
國家質檢總局與福建省政府召開合作備忘錄聯席會議,省部合作機制搭建把關服務工作堅實平臺
“福建檢驗檢疫局可學性很強,這支隊伍有很強的服務意識,拉滿弓、使滿勁、有標準、有效率,把福建的事當自己的事干。他們現在的工作勁頭和態度即使是打六折也是很不錯的,省政府各部門如果學好福建檢驗檢疫局,福建的工作必將有更大的推進。”
——摘自2012年5月25日福建省省長蘇樹林在全省機關效能建設領導小組會議上的講話
“福建檢驗檢疫局在嚴格履行‘嚴把國門、保國安民’神圣職責的同時,堅持在服務地方發展中建功立業,為推動福建發展作出重要貢獻。他們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值得學習,對全省政府部門如何堅持穩中求進促發展,作出了很好的回答;對促進我省各級黨政機關和廣大干部進一步轉變作風,強化服務意識,提升服務本領,推動全省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新的進展,具有很強的示范作用。”
——摘自2012年5月14日《福建日報》頭版頭條《“國門衛士”:服務福建新跨越》配發的評論員文章
“面對嚴峻的外貿形勢,福建檢驗檢疫局迅速行動,最大限度地挖掘潛力,深化細化具體措施,幫助企業由量能擴張向質量效應模式轉變,由傳統成本優勢向綜合要素優勢轉變,以實際行動促進企業擴大出口,為企業爭取到了真金白銀,為外貿穩定增長注入了正能量。”
——摘自2012年10月25日《中國國門時報》頭版頭條《意識強 行動快 措施實——福建檢驗檢疫局雷厲風行促進外貿穩定增長》配發的編者按
促發展 穩定增長正能量
對外貿企業來說,2012年充滿“寒意”。福建局深入開展“下基層、解民憂、辦實事、促發展”活動,繼續圍繞“降、快、促、先、優”,出臺系列幫扶措施,為企業送去了溫暖。
2012年4月19日,福建局出臺《進一步促進對外貿易發展的措施》,從服務對外貿易穩定增長、促進外貿經濟轉型升級、服務企業拓展國際市場、持續提高口岸通關效率、積極營造和諧的外貿環境等5個方面,提出21條進一步促進福建省外貿發展的具體措施。為此,福建省省長蘇樹林批示:“在出口增幅下滑的情況下,福建檢驗檢疫局出臺五方面21條措施可謂雪中送炭,是對外貿企業和我省外貿工作的有力支持,感謝福建局同志的支持。”
2012年9月12日,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及國家質檢總局關于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的意見,該局最大限度挖掘潛力,深化細化穩定外貿增長的具體措施,舉全局之力支持促進擴大進出口。立即派出工作組分赴轄區各地抓宣傳、抓督察、抓落實;立即開展“一對一”全方位幫扶困難企業。為此,時任福建省委書記孫春蘭,省長蘇樹林、副省長倪岳峰同時作出批示,稱贊該局“大局意識和服務地方發展意識都很強,促外貿穩增長行動快、措施實”;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副局長魏傳忠也欣然作出批示,給予肯定和鼓勵。
海西因臺海而立,因口岸而興。該局支持福建口岸做大做強,全面實施出口貨物直通放行,全年惠及出口貨物28萬批、節約通關時間約56萬小時;擴大無紙化報檢企業應用范圍達181家;聯合福州海關擴大通關單無紙化試點范圍,受惠企業510家;對進出陸地港貨物實施“一次報檢、一次檢驗檢疫、一次通關放行”模式,先行先試賦予陸地港市場采購資質;優化出口貨物檢驗檢疫流程模式,4652家企業受益;推廣進出口產品電子監管系統,福建成為全國首個全面實施系統的省份;實現資質證書校驗、信用管理對接集中審單等5項創新,率先推出原產地證無紙化申報;新增兩個進境水果、種苗指定口岸;建設全國首套煤炭鐵礦共用取制樣設施,610.93萬噸煤炭、鐵礦轉運內地,增長120.3%,放行速度居全國前列。
福建是出口食品農產品大省,其中出口食品居全國第三。為促進產業發展,福建局積極承擔起全省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作用,牽頭制定《福建省政府關于推進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的意見》,按照“政府主導、部門聯動、企業首責、行業自律”總體思路和“一種形式+四個體系”工作模式,推動并在全省建設了21個示范區。其中,10個示范區入選全國首批“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名單,總數量居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第2位。
引進一個項目,帶動一個產業,打造一個集群。該局主動“靠上去”,逐項梳理涉及檢驗檢疫工作的重點項目、重點任務,實行“一項一案”、“一廠一策”服務措施,全過程、無縫隙服務,確保重點項目早投產、早運行、早見效。出臺10項措施對接省政府閩東電機電器千億產業集群發展規劃,推進全國首個出口電機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產品國外認證率超過80%,一、二類企業的出口比重均超過75%,貿易國家和地區突破150個,創歷史新高;落實核電項目異地裝配檢驗監管新模式,保證進口設備的質量安全和產品檢驗可追溯,實現異地裝配設備從到貨開箱到裝配驗收的全過程檢驗控制,檢出不合格設備12批、貨值1458萬美元,及時出證協助項目方退換貨和索賠等處理,保障大型項目的安全建設;在江陰汽車整車進口口岸建成投資5000萬、占地2.7萬平方米的進口汽車檢驗檢測查驗區,打造流程最優、時效最高、費用最省的通關模式;推薦83家次企業對美、歐注冊或復審。
作為全國唯一的“對臺特區”,建設平潭綜合實驗區是中央的重大決策。福建局積極跟進,率先進駐,率先提出在平潭綜合實驗區實施全島開放的管理模式,探索建立了“通關最便捷、監管最有效、服務最優質”的檢驗檢疫監管模式。3月5日,國家質檢總局在國家部委中率先發布《關于支持平潭綜合實驗區開放開發的意見》。這些政策包括8個方面、24條,支持力度大,內容豐富、覆蓋面廣,最大程度地踐行先行先試,最大限度地做到能簡則簡、能快則快,最大可能地體現“通關最便捷、監管最有效、服務最優質”。與此同時,《平潭綜合實驗區出入境檢驗檢疫監管方案》和《平潭檢驗檢疫監督管理辦法》也已向福建省政府等相關部門征求意見。
有效監管,護航海峽高速;優質服務,促進兩岸往來。2012年11月21日,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將一面錦旗送到了福建局,感謝他們對“海峽號”平潭至臺中航線的市場培育。通航一年來,“海峽號”運送旅客超過10萬人次,經“海峽號”運送的貨物到達長三角、珠三角實現24小時交貨目標,創造了“航空速度”和“海運成本”的最佳組合。2012年11月30日,新添置的“麗娜輪”(家園號)新快船試航平潭至臺北新航線。
保安全 健全機制抓質量
2012年11月22日,國家質檢總局與福建省政府在福州召開合作備忘錄聯席會議,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強力支持福建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八方面政策措施。在省部良好合作機制框架下,福建檢驗檢疫局進一步加強與地方政府部門的合作,與福州、泉州、三明、龍巖市政府及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密切協作,與寧德市政府簽署合作備忘錄,出臺措施支持莆田市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使“抓質量、保安全、促發展、強質檢”的強有力平臺更加完善。
“加大質量安全風險管理力度”是保安全的首要任務。在“兩個專項行動”中,福建局堅持邊摸索邊實踐,邊推進邊完善,創建業務風險管理體系,在全國首創產品、疫病疫情、工作和隊伍風險庫,建立風險預警發布和業務風險分析機制,開展出口水產品、鞋類和進口散裝礦產品風險管理試點,實現工作風險流程電子化管理。通過風險數據庫的建立,將動態風險管理的概念引入常規工作中,建立起一道“防范風險于未然”的防火墻。共排查進出口企業6417家,整改問題527項次;確定產品風險項目3818個、疫病疫情風險項目2177個、工作和隊伍風險點3897個。
口岸核心能力建設是2012年工作的一大重點。該局通過強化工作機制、打造專業隊伍、設施設備、加強實驗室檢測,建立多部門聯防聯控工作機制,指導福州、泉州、江陰港及福州長樂國際機場4個口岸以高分通過全國首批考核驗收。他們以風險評估科學應用為基礎,緊扣口岸體溫監測、現場醫學排查、采樣送檢3個關鍵環節,依托保健中心檢測技術支撐,建立“131”衛生檢疫監管模式,出入境有癥狀人員篩查率11.95人/10萬人次、傳染病確診病例檢出率2.66例/10萬人次,均居全國系統前列。建立風險管理+信息化平臺+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支撐核心的口岸醫學媒介生物監測模式,8類醫學媒介生物監測檢獲數均居全國系統前列,其中鼠、蚊、蜱、蠓4類居全國系統第一。
“技術介入、強化驗證,防偽打假、口岸核查”,是福建局出境貨物木質包裝檢疫監管模式改革的原則。通過建立“除害處理-出口使用-口岸核查”3個環節緊密聯系的防偽核查機制,有效打擊了出境木質包裝造假行為;通過強化對木質包裝除害處理產能核定、合格評定和技術驗證,提升了木質包裝除害處理企業監管工作的有效性。共截獲各類進境植物有害生物757種和9142次,同比分別增長25.54%和17.3%,其中截獲檢疫性有害生物683種次,增長20.04%。在全國首次截獲十字花科黑斑病菌,檢出并上報的地中海白蝸牛被增補進國家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名錄。
為進一步提高進出口食品農產品安全把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福建局結合工作實際,探索建立了具有福建特色的“111”進出口食品檢驗檢疫監管模式,即“以風險分析為基礎,以落實企業質量主體責任為主線,以檢驗檢疫監管驗證結果為放行依據”。對1601家企業實施分類管理,實現出口食品、化妝品、竹木草制品、水果、飼料和食用水生動物主要生產企業“一廠(場)一品一案”管理,進出口食品農產品80.52億美元,同比增長11.99%。與上年同期相比,進口食品不合格率提高34.2%;出口食品農產品被國外通報率下降9.92%,平均通關速度提高34.8%。
對臺工作是福建局工作的一大特色。他們在全國系統首次單獨會晤了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高孔廉,接待了臺灣“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蘇錦霞,建立起常態化、非官方合作交流機制。該局立足先行先試,創新對臺檢驗檢疫監管模式,選準兼具創新迫切性、可行性的專項對臺管理業務,形成了“先行先試、探索創新對臺工作新模式研究”系列成果,涉及對臺活水生動物入境、臺灣農民創建“海西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閩臺鞋類檢測技術交流合作、推動“臺灣農民創業園”建設等七個方面工作,開展了論證評估試行。
福建三明檢驗檢疫局綜合實驗樓等一批基礎設施正式啟用
抓建設 明確目標快發展
先行先試,具有福建特色的檢驗檢疫監管模式初步建立
“要確保省局保持行評第一名或免評,所有分支機構進入當地行評前三分之一行列,一半以上分支機構進入當地行評前三名……”2012年11月5日,為進一步明確工作目標、加強執行力建設,福建局黨組在原有“五項承諾”、“五點共識”、“五個帶頭”的基礎上,提出加強執行力建設的“五條意見”。要求明確目標、堅定執行標準,模范帶頭、當好執行表率,強化監督、提升執行效能,從嚴考核、強化執行責任,優勝劣汰、營造執行導向,在2014年底前要高標準實現10項具體工作目標。同時,提出落實中央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八項規定的七條意見。
實干興邦,凡事關鍵在于落實。2012年6月27日,福建局出臺《關于幫扶外貿企業發展的意見》,就切實用足用好國家質檢總局、福建省委省政府及本局出臺的一系列促進外貿發展的綜合性服務政策措施,專門梳理制定了《服務外貿企業各項便捷優惠措施對照表》,將各類個性化、具體化的便捷優惠政策措施,以對照表的形式列出,建立幫扶工作成效月報送制度,進一步明確實施條件,因地、因事、因企制宜地開展幫扶活動,確保各項政策優勢真正落到實處,切實提高服務外貿企業發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爭第一的“指揮棒”,創一流的“總抓手”。該局瞄準“單項爭第一、綜合創一流,努力打造口岸業務強局和服務海西示范局”總目標,全面吸收卓越績效管理、目標管理、風險管理等科學理念,探索走出了一條以ISO9000管理體系為基礎,以創先爭優為導向,以保安全、促發展、抓建設為重點,以嚴獎懲、求實效、出實績為核心的績效管理新路子。福建局被中組部確定為全國系統唯一的老干部工作聯系點,行政建議書制度獲得“全國質檢系統十大法治創新獎”殊榮,牽頭研究課題——《檢驗檢疫行政處罰實務研究》由總局局長支樹平作序并出版。
一批基建項目如期竣工或啟用,為福建檢驗檢疫事業加快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經過一年時間的緊張施工,在福州美麗的閩江之畔,高百米、面積3萬余平方米的福建局綜合檢測用房項目主體結構如期竣工;三明局及福州局長樂辦事處兩幢綜合實驗樓全面竣工啟用;優化后的龍巖局辦公大樓和國家級礦產品檢測重點實驗室整體置換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并已上報總局審批;寧德局福安綜合建設項目13.98畝用地獲福建省政府批復同意;泉州、莆田局等一批基建項目也正穩步向前推進。
大投入換來大產出。新購置實驗室檢測及信息化設備435臺(套)、預算資金8142.84萬元,投入資金同比增長52.35%。新批準籌建“國家化學品分類鑒別與評估檢測重點實驗室(福建)。6項成果獲總局“科技興檢”獎,主持承擔兩項國家級課題,實現承擔國家級課題零的突破。實驗室解決檢測需求74項,為此新開驗標準137個、項目719個,涉及產品25類;申請擴項62類產品、107個標準。選派科技人員前往國外知名大學開展科技合作交流,實現了直屬局首次人才國際化培養模式新突破。
201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展望未來,福建檢驗檢疫人信心滿懷。在新的一年里,他們將按照全國質檢工作會議的部署,繼續瞄準“單項爭第一、綜合創一流,努力打造口岸業務強局和服務海西示范局”的總目標,突出“保安全、促發展、抓建設”三大任務,弘揚“人一之、我十之”的拼搏精神,主動站位、高效作為,搶抓機遇、加快發展,最大限度地發揮檢驗檢疫工作有效性,最大限度地提升檢驗檢疫工作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持續推進檢驗檢疫事業和福建科學發展新跨越。
福建檢驗檢疫局綜合檢測用房項目主體結構如期竣工
《中國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