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樸摯愛 雋永華章
——讀遲子建長篇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有感
●關(guān)朝亮
合上書,充滿堅韌、溫暖和愛的故事如同燃燒的火把,在大自然遼闊的天地間釋放著光和熱,用那無限的能量,給人以安定的勇氣去生活、去奮斗、去坦然面對這原本平凡的世界。
靜下心來聆聽茫茫林海中生靈的呼吸,安下心來靜靜體會純白雪原上天空的寧靜,自然與人依舊密不可分。
讀完《額爾古納河右岸》這本書時,正是2012年的秋天,人們從田地里收獲糧食,干枯的秸稈安靜回歸大地懷抱的時節(jié)。書里,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匯成豐盈、光亮的額爾古納河,在我的面前靜靜流淌,竟比我眼前這收獲的景色更加生動、飽滿。
作者采用自述的形式,以簡約溫婉的語言描述了一群生活在額爾古納河右岸的鄂溫克人,用壯闊如史詩般的場景勾畫了一幅少數(shù)民族艱難生存又飽含深情的華麗畫卷。作者筆下的鄂溫克人以純樸的感情深沉地?zé)釔壑@片森林、愛人、孩童,以及林中的馴鹿,并且用生命讓這民族的精神如月光般皎潔,如樂章般源遠(yuǎn)流長。
生命的敬畏 在他們的眼中,馴鹿如同孩子般珍貴。作者用“白色的馴鹿在我眼中就是飄拂在大地上的白色云朵”來形容馴鹿,甚至說“馴鹿一定是神賜予我們的,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連一頭馴鹿,都同樣受到尊重,這充分顯示出鄂溫克人對生命的敬畏。對待死去的嬰兒:“我和瓦羅加再一次提起白布口袋,去埋藏魯尼和妮浩的骨肉。在我們眼中,他就像一粒種子一樣,還會發(fā)芽,長成參天大樹的。”妮浩在離開母親的風(fēng)藏之地時說:“她的骨頭有一天會從樹上落下來——落到土里的骨頭也會發(fā)芽的”。也許你會認(rèn)為這有些荒謬,可恰恰是這種荒謬和固執(zhí)的舉動,彰顯出他們對生命的虔誠。這種純樸的平等觀念更像是彌足珍貴的火種,從容抵達(dá)人們純凈的心靈世界,在這方凈土中蔓延、傳承。每一個生命,之所以能夠繁衍至今,必定有其存在的理由,值得人們?nèi)フ湟暋圩o(hù)。哪怕是樹枝上的一枚葉子,也擁有它綠色的閃著明亮光芒的生命。
生命的奉獻(xiàn) 妮浩作為薩滿,通過舞蹈的形式為族人溝通天地、達(dá)成愿望,在挽救其他生命的同時,必須以犧牲自己的孩子為代價。盡管她心傷、凄涼、淚流滿面,但仍堅守原則,遵守她即將成為薩滿時承諾的“用自己的生命和神賦予的能力保護(hù)氏族”。妮浩懂得“天要那個孩子去,我把他留下來了,我的孩子就要頂替他去那里”。為了挽救何寶林得了重病的兒子,兒子果格力從松樹上跌落;為了挽救被熊骨卡住喉嚨的馬糞包,女兒交庫坎托被馬蜂蟄死;為了挽救偷鹿少年的生命,無奈失去肚子里的孩子;為了祈雨救火,最終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她在不斷的失去中,靈魂高度愈加上升,精神生命漸次充盈。還有很多人物,也為了保護(hù)別人而犧牲自己。這種在自身利益的釋然中凈化的純潔靈魂正如林中的白雪,在天地間浩浩蕩蕩、無怨無悔。
生命的傳承 小說中,一個個生動的人物陸續(xù)走向死亡,新生命不斷降生,蘊含“生生不息”的深刻寓意。在如此原始的生活環(huán)境中,自然條件惡劣。“我”的第一任丈夫拉吉達(dá)為了給大家尋找馴鹿而凍死在馬背上,瓦羅加為了保護(hù)放映員被熊揭開了頭蓋骨,齊格達(dá)誤入捕獸的陷阱而摔死。太多的死亡,太多的失去,每一次都棰心泣血、悲慟不已,然而更多的,是一個個新生命的降生。作者用“它看上去就像落在大地上的一朵祥云”來形容白色小鹿的降生,維克特、安草兒的輪廓更是氏族命脈的縮影,仿佛大樹的根系,日益盤結(jié)、蓬勃成長,為氏族注入鮮活的血液,讓永恒的精神在動蕩中依舊流傳不息。
生命的堅韌 令小說如同史詩般壯闊的最重要原因,便是書中人們對待生活和困難的勇往直前。季節(jié)變換、野獸襲擊,都是他們面臨生存考驗的艱難時節(jié),可是很少有人因為懼怕生活的艱難而退縮不前,更多的是,迎著風(fēng)雪挑戰(zhàn)。作者沒有運用過多的筆墨描寫斗爭場景,可對生命執(zhí)著追求的信念卻從質(zhì)樸而無華的語句中暈染開來。讓人們體會到在茫茫雪原和縱橫交錯的林間山路中,追求生命質(zhì)樸之美的那種滄桑與豪邁。
生命的回歸 書的結(jié)尾部分,作者寫到:“月亮升起來了,不過月亮不是圓的,是半輪,它瑩白如玉。它微微彎著身子,就像一只喝水的小鹿……忽然,那條路的盡頭閃現(xiàn)出一團(tuán)模糊的灰白的影子。接著,我聽見了隱隱約約的鹿鈴聲,那團(tuán)灰白的影子離我們的營地越來越近。安草兒驚叫道,‘阿貼,木庫蓮回來了!’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雖然鹿鈴聲聽起來越來越清脆了。我抬頭看了看月亮,覺得它就像朝我們跑來的白色馴鹿;而我再看那只離我們越來越近的馴鹿時,覺得它就是掉在地上的那半輪淡白的月亮。我落淚了,因為我已分不清天上人間了。”文中的“我”對馴鹿抱有特殊的感情,在經(jīng)歷了一世風(fēng)風(fēng)雨雨之后,白色馴鹿在某個夜晚尋“我”而來,體現(xiàn)出“我”對生命本質(zhì)的探究。究竟是遼遠(yuǎn)如明月,還是實在如“我”心中至愛的白色馴鹿;抑或是堅貞純美如月光,還是跳躍活潑如鹿鈴,這些都是耐人尋味的結(jié)局。
也許人就是自然,而自然又賦予人力量。那些過往歷史的塵埃依舊會在陽光下熠熠發(fā)光,成為我們心中寬厚的基石,讓我們善待生命、尊重自然、博愛人間。
(作者單位:黑龍江檢驗檢疫局)
《中國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