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深圳質量 打造質量強市
——深圳市貫徹落實與國家質檢總局合作備忘錄紀實
2012年3月20日,由教育部、國家質檢總局聯合主辦的全國中小學質量教育社會實踐基地建設現場會在深圳比亞迪坪山基地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與會代表參觀了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
彭叢林 攝
□ 通訊員 胡 瀾 本報記者 傅江平
2011年12月12日晚,深圳市政府和國家質檢總局簽署《創造深圳質量打造質量強市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在創建國家質量強市示范市、推動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創新發展、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推動優勢傳統產業轉型發展、提高通關效率促進外貿發展、建設低碳試點城市、創新質量安全監管模式、建立執法聯動機制打擊假冒偽劣8個方面密切配合、先行先試、深化合作。
“深圳市先行先試,創新質量工作模式,實現從‘深圳速度’向‘深圳質量’的跨越,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的質量強市,為質量強國戰略提供新鮮經驗。”這是雙方的共同目標。
一年后,人們欣喜地發現,合作備忘錄已成為“深圳質量”的動力艙和助推器,各項工作均向更高質量發展,創造出嶄新的業績。
以創建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為契機
全面提升四大質量
歲末盤點,質量強市工作交出了一張優異的成績單。
2012年,國家質檢總局將深圳市列為首批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市創建城市。以此為契機,深圳市從13個方面采取54條措施,大力開展創建活動,取得了良好成效。
產品質量穩步提升。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1月份,深圳市重點產品抽樣合格率均較去年同期上升。其中重點加工食品抽樣合格率達到96%,重點農產品抽樣合格率達到99.79%,工業產品、進出口產品抽樣合格率分別達到92%、97%以上。藥品前三季度抽樣合格率達到了98.5%。2011年度深圳制造業競爭力指數達90.25,位居全國第二。
優質工程不斷涌現。全市建筑施工質量安全生產形勢基本穩定,6項工程進入魯班獎評選復查,5項工程被評為國家優質樣板工程,19項工程被評為廣東省優質樣板工程。
服務質量顧客滿意度持續上升。全市交通、物流、金融、商貿、郵政業等生產性服務業顧客滿意度整體測評80.19。旅游、醫療、教育、社區服務等生活性服務業顧客滿意度整體測評75.46。全市108家醫院完成醫療服務質量評估,232條旅游線路被評為品質旅游線路。
環境質量持續好轉。截至10月份,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04天,占總天數的99.7%,灰霾天數63天,比去年同期減少30天。全市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保持100%。
以知識產權和標準化戰略為抓手
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專利是澆在智慧火上的利益之油”。這句名言,詮釋了知識產權的重要性。“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則是世界標準發展的重要趨勢。
深圳市大力發展知識產權和標準化戰略,知識產權專項資金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傾斜,在各項工作中創造了多項全國領先。創新知識產權投融資體制,出臺《深圳市促進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若干措施》,首創利用信用再擔保方式推進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出臺《深圳市知識產權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增加境外商標注冊資助、知識產權聯盟、版權產業基地等資助項目,進一步優化資助結構。為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騰訊公司開展知識產權與標準化“定制式”服務,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專利和標準化同步發展。
據統計,截止到11月份,深圳市國內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同比分別增長17.57%、24.74%。PCT國際專利申請量7116件,連續9年位居全國前列,占全國申請總量的41.1%。深圳企業參與制修訂國際、國家及行業標準416項,落戶深圳市的國際、國內TC/SC/WG已有33家。深圳企業參與制定國際標準的數量位居全國前列。2012年,深圳市獲批成為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國家商標戰略示范城市、國家高新技術產業標準化示范區、國家旅游服務標準化示范區。
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勢強勁。生物、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新一代信息技術6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今年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可望達到27%,產業總規模將達到12400億元,將成為深圳經濟增長新引擎。
以品牌建設為龍頭
大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品牌消費已經成為大眾消費的潮流。通過品牌戰略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已成國際趨勢。一年來,深圳市加大企業品牌培育推廣力度,促進傳統產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
完善品牌建設政策體系,發布《關于優化服務提升質量促進經貿穩定發展的若干措施》,對成功申報馳名商標、省著名商標和省名牌產品企業給予獎勵。加大財政投入,支持自主品牌建設和區域品牌推廣。開展深圳珠寶、深圳女裝、深圳鐘表等優勢傳統產業區域品牌創建工作,通過聚合行業自主品牌,不斷完善產業鏈,使產業在生產成本、要素供給、產品創新、信息交流等方面形成強大集聚效應,有力推動深圳市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0月份,深圳有效商標注冊數量累計達到19.58萬件,馳名商標總數達到93件,繼續位居全國副省級城市前列。全市累計有108家企業產品被評為廣東省名牌產品。深圳區域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珠寶、服裝、鐘表等優勢傳統產業依靠品牌戰略,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如深圳鐘表區域品牌的產量、產值和品牌市場占有率占全國的50%以上,占世界產量的40%以上。
以綠色低碳發展為導向
努力建設國家低碳生態城市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已成為全球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深圳市在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先鋒城市的目標引領下,在生態建設和低碳發展中繼續大膽探索和創新。
深圳市制定實施低碳發展中長期規劃,加快低碳技術創新與應用,構建以低碳排放為主要特征的產業體系和消費模式。強化節能減排,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深圳產業結構向高端、低碳方向發展。強制推行新建公共建筑節能、可再生能源建筑規模化應用,積極打造綠色建筑之都。優化交通出行結構,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完善慢行交通系統,推動低碳減碳出行。推進企業低碳認證試點,制定《深圳市低碳管理與評審指南》。開展企業碳排放核查工作,建立企業溫室氣體排放量化報告和核查機制。推進合同能源管理,對重點耗能單位節能改造項目給予補貼。
低碳綠色發展,讓深圳產業結構更優。今年前三季度,全市三次產業比重分別為0∶46.5∶53.5。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達到70.7%。
低碳綠色發展,讓深圳的GDP更綠。今年前三季度,深圳每平方公里GDP產出4.67億元,每平方公里全口徑財政收入1.53億元,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萬元GDP能耗、水耗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2和1/10。
以提高通關效率為手段
促進外貿出口發展
當前,世界經濟普遍低迷。對于經濟外向依存度較高的深圳,只有不斷提高出口產品質量,才能促進外貿發展。而創新通關機制,提高通關效率,是促進外貿發展的重要環節。
深圳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積極創新通關機制,提高通關效率。加大與海關、加工貿易企業、貨運碼頭公司、運輸企業等多方電子化聯網建設和數據共享。在海港口岸,通過海港電子閘口建設,實現了電子化、無紙化通關;在陸路口岸,應用電子通道,實現車輛的電子化申報。全面推廣使用自動化、智能化通關設施設備,大大提高了通關效率,有效促進了該市外貿發展。
據深圳海關統計,今年前11個月,深圳累計外貿出口2403億美元,增長8.6%。深圳外貿出口規模居全國前列,有望實現出口“二十連冠”的目標。
回顧2012年,在貫徹落實合作備忘錄方面,深圳還有許多工作可圈可點:如進一步完善市長質量獎勵計劃,建立一市八區政府質量獎勵機制,充分發揮市長質量獎的標桿引領作用,建立卓越績效管理示范基地;在全市重點企業建立首席質量官制度,建設規模宏大的質量人才隊伍;將質量檢測納入高技術服務業范疇,將質量認證、檢驗檢測、管理咨詢納入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產業準入目錄;建設數字電子產品、低碳產品、材料環境安全等國家級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一批重大技術平臺;食品安全監管、進出口產品監管模式不斷創新,執法打假、誠信體系建設穩步推進等等。這些,都將為深圳市質量事業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日前,深圳遵循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的要求。切實提高發展質量,成為未來各級政府的首要任務。創造深圳質量,打造質量強市,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南海之濱又東風。相信在國家質檢總局和有關部委的支持下,通過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深圳市質量事業發展必將掀開新的篇章。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