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質量強省活動實施兩年成助推轉型升級強勁驅動力
質量揚帆逐浪高 廣東發展譜華章
9月8日質量志愿者行動啟動儀式。
省質監局局長任小鐵(中)調研質檢技術機構。
“十二五”開局之年,成為廣東質量工作歷史上的一個關鍵年份: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進入攻堅階段,這一年,質量強省活動強勢起步,破浪前行。
這一年,也是廣東質量工作歷史上的一個難忘年份:建設“幸福廣東”,加快社會經濟健康發展,這一年,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全面開展質量強市活動,重視程度前所未有,讓人耳目一新。
今年5月9日,在廣東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上,正在開展的質量強省活動上升為質量強省戰略首次被寫入黨代會主題報告。此舉表明:質量強省活動不僅成為廣東各級地方黨委、政府今后5年工作重點之一,也將質量強省上升為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
兩年來,廣東質量強省活動成為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最強勁的驅動力之一。全省上下對質量的推進力度前所未有地加大,取得的成效前所未有地顯著。
“省長+市長”工程
實施質量強省
經濟強省必須是質量強省,這是實現廣東從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轉變的重要途徑。在全省,質量強省、強市活動已成為各級黨委、政府“一把手工程”,抓質量工作的力度空前加大,措施空前有力,氛圍空前濃厚
今年5月29日,在廣東質量強省大會上,朱小丹省長與剛接任省質監局局長不久的任小鐵,就質量工作深入交流,引發與會人員對質量工作的熱議。
兩年前,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正處于新舊發展模式交替的關鍵時期,如何圍繞“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這一核心任務,促進經濟發展從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廣東省委、省政府對質量問題高瞻遠矚,果斷將過去的質量興省向質量強省轉變。
2010年7月8日,站在“十一五”和“十二五”交接的歷史新起點,廣東召開了史上第一次質量強省活動大會,旨在解決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層次低等問題,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實現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雙提升”;以世界先進水平為標桿全面提升產品質量水平。該活動被作為“省長工程”進行全面部署。
此次大會上,廣東省政府下發的《關于開展質量強省活動的意見》,立足廣東實際,確認發展“短板”,研判質量未來路徑,創新質量工作體制機制。重要的是,將質量工作納入地方黨委、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從而推動落實政府對產品質量安全的領導責任,建立起大質量工作機制,果斷作出了振奮人心的戰略抉擇。
“經濟強省必須是質量強省,這是實現廣東從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轉變的重要途徑。”這是廣東兩任省長對質量工作的認識。
首先是將質量強省工作及其效果納入《廣東省市廳級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落實科學發展觀評價指標體系及考核辦法(試行)》一并檢查考核。此舉使地方黨委、政府把質量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這既使地方政府更加重視質量工作,也使質監工作的有效性得到極大提升,從而推動落實政府對產品質量安全的領導責任,建立起大質量工作機制。
其次是將“質量競爭力指數”納入評價指標體系及考核辦法。此舉不僅強化當前開展的質量強省活動的督促檢查和考核評價,而且將提升地方政府對質量安全負總責的意識,使今后的質量工作有了具體的“抓手”。
這表明,廣東將切實加強各級地方黨委政府和領導干部對質量工作的領導責任和工作責任,從而建立起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質量強省工作目標責任體系,形成各級黨委、政府心中有目標、肩上有擔子、身上有壓力的質量工作新局面,確保質量強省活動的有效開展。
這種強力措施,已有12個地市將質量指數納入到對本地區縣、區、鎮的領導干部落實科學發展觀評價指標體系及考核辦法,不僅有力推動了地方政府對質量工作負總責的落實,而且也帶動了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相繼開展了質量強市活動,均以市長為活動領導小組組長的“一把手”工程。
在廣州,質量強市被看作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問題。認為產業轉型升級本質上就是要從低質量、低效益的發展軌道,轉到高質量、高效益的發展軌道上來。強調通過構建“政府推動+部門聯動+行業自律+龍頭企業帶動”的質量振興工作新模式,形成大質量工作格局。
在深圳,質量強市被看作是贏得未來發展主動權、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和民生幸福城市的必然選擇。強調全面提升全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質量,通過質量提升打造未來的競爭力。
在佛山,質量強市被看作是圍繞建設民富市強、幸福佛山的中心任務。為推動產品質量提升,正在著力加快構建監管、執法、技術支撐、部門協作、社會監督的“五位一體”質量安全監管模式,確保重點行業、產品的嚴格監控。
在湛江,質量強市被看作是加快轉型和結構調整的關鍵,關系著全市經濟的健康和快速發展。強調質量工作必須“強勢”,推動質量強市向更高、更深層次發展。
在汕頭,質量強市被看作是提升一個地區的形象和品牌的工程。強調必須緊緊抓住質量安全之本,牢固夯實質量工作之基,加大品牌帶動之力。
在全省,質量強省、強市活動已成為各級黨委、政府“一把手工程”,抓質量工作的力度空前加大,措施空前有力,氛圍空前濃厚。
標準化戰略
推動質量強省
兩年來,全省企事業單位主導或參與制修訂國際標準304項、國家標準1000項,其中主導或參與制修訂國際標準數量在全國各省、市排名第一。通過標準化戰略,廣東已逐步建立起了國際、國家、行業(地方)3個層次的先進標準體系
乘勢揚帆逐浪高。這不僅是量的巨變,更是質的飛躍。
從數字看廣東質量工作的變化,就好像看一位田徑百米運動員比賽,越到后程速度越快,因而,也就完成了一次次精彩的超越。
兩年來,全省企事業單位主導或參與制修訂國際標準304項、國家標準1000項,其中主導或參與制修訂國際標準數量在全國各省、市排名第一。
兩年來,全省企事業單位制定實施嚴于國際、國家、行業或地方標準的先進企業(聯盟)標準10000多項,凸顯全省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水平。
通過標準化戰略,廣東已逐步建立起了國際、國家、行業(地方)3個層次的先進標準體系。
這不能不說是“標準”的力量,不能不說是質量強省的一段精彩賽程。
回溯來時路,這樣的成績對于廣東也許算不上什么大事,但見證過標準化戰略歷程的人們,見證過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陣痛的人們,無不為這樣的成績感慨、被這樣的成效激勵。
承擔標準研制的企事業單位配套資金投入何以呈幾何級數增長,從而推動“廣東制造”向“廣東智造”躍升?
在廣東省1500萬元的標準化戰略專項經費財政帶動下,20個地級以上市財政設立專項資金近1.5億元,推動企業技術標準研制經費投入超過6億元,企業已成為標準研發、制定的主力軍,從而加強了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領域和重要專項標準的制定和修訂工作,促進了自主創新和技術標準的融合,搶占了產業制高點。
如何解決標準的“公益性”和知識產權的“私有性”之間的矛盾,引導企業將自主創新成果轉化為先進標準?
廣東省質監局為破解專利轉化為先進生產力的難題,在10家企業啟動了廣東省先進制造業標準化試點工作。通過構建以企業和標準化科研院所為主體的“科技成果轉移孵化基地”,加強標準化領域的產學研合作,提高標準化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標準轉化率,想方設法將關鍵技術特別是發明專利技術轉化為標準,加大和加快標準制定修訂力度和步伐,逐步解決標準制定修訂速度慢和高新技術標準滯后的問題。
如何修補現代服務業“短板”,破解服務業已占全省GDP45%卻無標可循的困局?
廣東省質監局根據現代服務業標準在現有國家標準中僅占4.8%的現狀,在10家服務業企業開展現代服務業標準化試點工作,通過推進標準化試點工作助推現代服務業做強做大,以此改變長期以來標準化工作基本上都圍繞制造業,服務業領域標準化工作相對滯后的狀況,打破這種“一條腿走路”影響著現代服務業健康快速發展的局面,從而構建以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為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
如何使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健康發展,提升廣東在新一輪產業發展中的競爭力?
廣東省質監局針對LED照明、電動汽車、高端新型電子信息戰略性新興產業,制定了標準體系規劃和路線圖。根據三大新興產業發展、變化、更新快以及技術含量高,產品應用越來越廣泛的特點,把建立新興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放在了標準化戰略的突出位置。此舉將使三大新興產業在行業、國家和國際標準中,更多地體現廣東的技術特點和優勢,從而提升在新一輪產業發展中的競爭力。
在質量強省、強市活動中,一些地市通過大力實施標準化戰略,不僅推動了產業集群不斷聚集壯大,骨干企業群體效應凸顯,使企業和產業實現雙升級,而且實現了企業由數量效益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跨越。
中山市用標準再造產業新優勢,引領鎮(街)產業集群走出無序競爭困境;廣州市通過建立起標準化與產業相結合的發展模式,使番禺區沙灣鎮成為鄉鎮經濟集約化發展的典范;順德區市場監管局通過標準化戰略,實現企業和產業的雙升級……
在全省各地,從各級地方黨委、政府到有關部門,大都認識到: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競爭的格局也在變化,從原來的產品競爭、企業競爭演化到區域間整體競爭力的比拼。其背后是標準化戰略競爭。
標準化戰略已成為廣東開展質量強省的重要抓手之一。
品牌戰略
帶動質量強省
質量是名牌的基礎,廣東省質監局圍繞地方經濟發展,服務與監督兩手抓,全力提升廣東產品的質量與行業的品牌實力。以名牌為龍頭,帶動廣東各地區、行業新增長點的形成,以規模效應,帶動相關配套產業,進而拉動全局,增強廣東工業的發展后勁
為什么廣東能涌現一大批中國名牌,名牌的涌現對廣東經濟發展的意義何在?品牌的背后是什么?
廣東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充分認識到:實施品牌戰略,是推動質量強省、強市活動的需要,通過實施品牌戰略與質量強省、強市相結合,才能真正實現廣東經濟質的飛躍。
因此,在開展質量強省活動的大背景下,全省品牌戰略的質量鼓點越擂越響,步履越走越堅實。
為培育更多的名牌,全省各地市紛紛建立質量獎勵制度,政府質量獎成為質量強省、強市的助推劑。
在廣東省政府質量獎帶動作用下,廣州、深圳、中山等16個地級以上市相繼開展政府或市長質量獎活動,完善了省市兩級政府質量獎勵體系,形成階梯發展格局。各地政府或市長質量獎的獎金最高為300萬元,最少的為20萬元。
質量是名牌的基礎,廣東省質監局圍繞地方經濟發展,服務與監督兩手抓,全力提升廣東產品的質量與行業的品牌實力。
一方面,提高積極籌建廣東質量工作“智庫”,與高等院校合作建立質量發展戰略研究院,加大對全省質量狀況和存在問題的研究力度,加強對發揮先進企業優勢、增強產品及行業競爭力等方面的研究探索,推出一批研究成果,發揮研究成果導向作用。另一方面,做好產品質量狀況分析,密切跟蹤支柱產業、主導產業、優勢產業發展的產品質量狀況分析報告,省局每半年、地市局每季度、縣級局每兩個月對行政區域內的產品質量狀況分析制度,為地方政府宏觀質量管理決策提供依據和支持,實現質監工作從判定型監督向分析型監督轉變。
全省各地把名牌創建工作與加快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緊密結合起來,成為廣東省培育、創建和發展名牌的指導思想。
在加快實施品牌帶動戰略過程中,全省各地各部門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市場占有率為核心,去開展名牌創建工作;以研究市場、適應市場、開拓市場為宗旨,去培育名牌。一方面,政府與部門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做好對名牌的培育、推動、引導和監督工作,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強協作,形成合力,推動企業爭創更多的名牌,走品牌效益發展道路。另一方面,通過名牌骨干企業的輻射示范效應和政府扶持、獎勵,使更多的企業得到創名牌所帶來的市場切實利益,進一步形成企業爭創名牌的良好局面。
為努力提高名牌評價和名牌產品的社會公信力,設立名牌評價機構,實現管評分離;完善了評價標準,保證名牌評價科學有序開展;積極改進用戶滿意度調查,確保名牌評價公平公正;嚴格名牌評價工作程序,確保名牌產品評價的科學公正;嚴密組織專家評審,樹立名牌評價的權威性。
以名牌為龍頭,帶動廣東各地區、行業新增長點的形成,以規模效應,帶動相關配套產業,進而拉動全局,增強廣東工業的發展后勁。
一個名牌就是一面旗幟。在全國鱗次櫛比的商廈大樓,可以看到一個又一個廣東名牌產品專營店和專賣柜臺。在這些名牌企業的周邊,可以看到一個又一個為名牌產品配套的工廠。
廣東的名牌產品企業到底給廣東帶來了多少“拉動效益”,恐怕很難準確量化。廣東省國民生產總值穩居全國第一位,就是最好的詮釋。
質量強省
促使質監工作
悄然生變
質量強省戰略能否順利推進,預期目標能否順利實現,除了重在抓具體的落實,關鍵還在于新形勢下質監工作理念的變化。對此,廣東省質監局黨組認識清楚、行動迅速。通過質量強省活動,將給“廣東制造”帶來了深刻變化,成為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的驅動力
廣東正一步一個腳印加快經濟強省必須是質量強省轉變的步伐。加快的背后,必須要有質監工作觀念的更新,思想的革新。
質量強省已經上升為廣東經濟發展的戰略之一,這是一場需要質監系統各部門參與和奮力爭先的戰役。
質量強省戰略能否順利推進,預期目標能否順利實現,除了重在抓具體的落實,關鍵還在于新形勢下質監工作理念的變化。對此,廣東省質監局黨組有著清醒的認識,改革的動作有的大刀闊斧進行;有的正在悄然進行。
在全國率先對電梯安全監管體制進行重大改革,不僅厘清了行政監管部門監督檢驗職責與社會法定檢驗職責,而且也打破了長期以來的舊體制,解決了本屬于企業的權力和責任的關系。
今年5月9日,廣東省質監局制定的《廣東省電梯安全監管改革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規定電梯的“使用權者”作為第一責任人,對事故受害方承擔第一賠付責任,從而解決因電梯運營中的多個主體責任不清、維保環節混亂等困擾質監部門多年的難題。該《方案》的出臺實施,具有很強的示范和探索意義。一方面,是對現有的管理體制機制的調整和突破,打破了以往以行政監管為主的傳統模式,廣泛引入社會第三方公正組織和社會中介機構、行業組織、保險公司甚至包括廣大人民群眾等社會監管因素,形成多方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在全國率先對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公告表述進行改革,不僅帶來了質量監管理念的變化,而且也帶來產品質量監管方式的重大變革,使質監工作走上更加科學的方向。
今年5月10日,廣東省質監局對外發布的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公告悄然發生了變化,在對生產領域監督抽查質量狀況公告中,不再出現監督抽查合格率,而是采用“不合格產品發現率”(以下簡稱發現率)。從合格率到發現率,表述改變的背后將帶來的變化:一是使得監督抽查的針對性更強;二是由過去的普遍抽查向突出重點轉變;三是使得行政資源向重點行業和關系國計民生產品傾斜;四是有利于及時發現區域性質量問題,做到及時處置,降低發生質量事故的風險,建立風險預警制度;五是把有限的監督抽查經費用在刀刃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建立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和工作機制、隊伍建設風險分析制度,構建防范“兩個風險”的屏障。
今年以來,廣東省質監局為確保質量強省活動順利實施,從防范“兩個風險”入手,全面加強了生產領域監管系統性風險和區域性風險的分析與防范。通過排查風險點,查找權力行使、制度機制和思想道德等方面存在的廉政風險點;通過確定防范責任,明確風險防范責任人和監督人;通過實施檢查考核,落實防控措施和責任等措施,初步構建起了防范“兩個風險”的堅實的屏障。
通過質量強省活動,形成了質量振興的合力,成為廣東產業結構調整的加速器。
通過質量強省活動,將給“廣東制造”帶來了深刻變化,成為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的驅動力。 撰文:岳志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