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先鋒
幸福是使人們心情舒暢的境遇和生活。從定義理解,當人們遇上好的境遇和過上好生活時心情就一定會舒暢,但現實中并非如此。
幸福固然需要有良好的境遇和豐富的物質財富作基礎,但它更是人們建立在正知正見基礎上的一種長期而又良好的自我感覺,否則,就不會出現以上種種現象。如何正確理解幸福,本人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思考:
真正幸福的人一定是明白事理的人 一個明白事理的人,不管遇到什么問題和事情都能冷靜思考、沉著應對、妥善處理。明白事理的人懂得做人要做到仁、義、禮、智、信,在家里能孝順父親、和睦親人、關愛晚輩。在單位能尊敬上級、團結同事、關心下屬。在社會能善于與人交流溝通、真誠待人、誠實守信、急人所急、友愛眾人;明白事理的人做事能盡責本分,在家里能明白自己的身份,各盡其道。在單位能擺正位置,當領導的能行領導之道、同事之間能行同事之道、做下屬的能行下屬之道。在社會上亦如此,如果不明白這些道理,就無法處理好各種關系,無法盡心盡責做好本分工作,就會與家人、上級、同事、下屬、朋友、社會等產生矛盾、發生不必要的沖突,幸福感從何而來。只有明白做人做事之理,才能真正幸福起來。
真正幸福的人一定是自覺遵紀守法、道德高尚的人 遵紀守法是維護良好社會秩序、確保社會穩定的根本保證,遵紀守法是我們應盡的本分,如對此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你就會認為國家的法律法規、規章制度、政策是對個人自由的禁錮和約束,從而產生反感甚至抵觸,嚴重影響情緒,心情不好哪有幸福可言。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準則和規范,是國家法律法規、規章制度、政策的補充,是維護良好社會秩序、也是確保社會穩定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道德高尚的人會非常自覺和樂意地去遵守社會道德的準則和規范,心情愉悅。如果認識不到位,同樣會對道德準則和規范產生反感甚至抵觸,嚴重影響身心健康,心境不好亦無幸福可言。從政者,有的在仕途上平步青云,境遇已相當不錯,這類人心情應該很舒暢,工作上應該盡職本分,勤勤懇懇才是,但有些人并非如此,而是把精力放在如何保住既得利益、把個人利益最大化和繼續升遷上,再好的條件和環境也滿足不了其心中的欲望,心情永遠舒暢不起來。隨著職務的升遷,待遇的提高,生活條件自然會比沒有升遷的同事要好了,應當知足,應當與家人好好生活才對,但有些人并不珍惜這一來之不易的境遇和生活,而是把心思放在相互攀比、放在不良的生活欲望上,永不滿足,心生煩惱,心情依然舒暢不起來;經商者,有的在商道上順風順水,賺了大把大把的錢,生活無憂無慮,有些人也不好好地珍惜自己努力打拼來的境遇和生活,而是鬼迷心竅,就算生意依然可以維持,由于諸多煩惱,心情同樣舒暢不起來,如果由此而造成生意一落千丈,家庭破裂,那更是雪上加霜。究其原因,主要是對幸福的理解不正確,產生了偏差。
真正幸福的人一定是寬宏大度、甘于吃虧的人 寬宏大度的人才能容人容事,心胸狹窄的人很容易被一些小問題、小事情燃燒起心中的無明之火、激起種種無名之煩惱,內心總處于一種浮躁和怨恨之境,何言幸福?甘于吃虧的人就不會與人斤斤計較,在吃虧時才能不生煩惱,才能保持良好的心境。甘于吃虧確實不容易做到,因為我們畢竟是凡人,但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眼前雖然吃了一點虧,但你要相信周圍的人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就會認為這人吃虧都不與人計較,度量真大,別人就會欣賞你,就會樂意與你做同事、交朋友,你的形象和威望就會高大起來,別人就會更尊重、更信任你,其實你賺得更多,這種幸福感不是更有意義嗎?
真正幸福的人一定是樂于奉獻、懂得感恩的人 樂于奉獻是一種境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果一個人沒有奉獻精神,當他幫了別人的忙,別人還未來得及或疏忽忘記感謝他時,他心里就會想這人怎么這樣不會做人,幫他這么大的忙連感謝的話都沒有一句,種種煩惱就接踵而來,心情一落千丈,幸福感從何談起?只有不求回報,樂于奉獻才是真正的幸福。懂得感恩的人,心中想的總是別人的好處和優點,別人每一點恩情他都能時時刻刻記在心里,時時刻刻都念著別人的好處,只要有機會就想方設法報答,不會想著別人的缺點和不足,感覺自然良好、心情自然舒暢。不懂得感恩的人則剛好相反,一天到晚總糾纏人我是非上,心里總想著這人怎樣不好,那人又如何不行,在他心目中除了自己沒一個好人,沒有一件好事,總認為全世界都欠他的、都虧待了他,如此心境,心情能好、能幸福嗎?
《中國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