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月南通口岸查獲進口礦產品短重4萬噸 涉及金額1281.8萬美元
南通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南通口岸進口礦產品的短重問題日益突出。1-8月南通口岸進口銅精礦、鐵礦等各類礦產品234批次,累計重量874.8萬噸,貨值34.78億美元。南通檢驗檢疫局檢驗人員依法對234批次的礦產品實施了重量鑒定,發現重量短少比例超過5‰的有44批次,短少批率高達18.8%,累計短重共計4.08萬噸,直接損失金額1281.8萬美元。
從具體數據來看,進口礦產品短重主要呈現兩個特點:
一是單船短少重量大。1-8月,單船短少超千噸的就有15船次,超過500噸的有21船次。這類問題主要以巴西鐵礦居多,1到8月南通口岸進口巴西鐵礦21批次,有17批次出現了短少,其中14批次短少比例超過5‰,有9批次短少超過1000噸,短少金額259萬美元。1月底,鑒定人員對巴拿馬籍貨輪“IUNIQUE CARRIER”號裝載的鐵礦石進行水尺計重后發現,實際裝載貨物比提單列明數量短少2478噸,短少比例3.03%。南通檢驗檢疫局及時出具索賠證書,為企業挽回損失37.3萬美元。
二是單船短少金額高。1-8月,單船短少金額超20萬美元的的有15船次,超過40萬美元的有6船次。這主要以進口自南美的銅精礦居多。1至8月份,南通口岸進口銅精礦73批次,重量80.8萬噸,金額19.95億美元。經檢驗發現短重比例超過5‰的有12批次,短重1034.4噸,直接損失金額607.1萬美元
按照國際慣例,大宗散貨5‰以下的短少或溢重屬于合理誤差,可免予賠償或追加貨款。但礦產品進口數量巨大,相當數量單船重量在10萬噸以上。也就是說,如果一船10萬噸的礦產品發生短重,500噸以上才可以索賠。這使得部分國外發貨人利用國際上水尺計重允許的誤差少發貨,再加上裝港風浪較大,對水尺計重結果有一定影響,造成貨物到港后屢屢發生短少。
另外,部分裝貨港為減少礦粉塵飛揚,采用邊裝貨邊灑水的裝運方式,造成大量的水混入貨物中;而南美礦產區氣候潮濕多雨,礦內水分含量比較高;此外,部分貿易商為牟取暴利,向貨物內“注水”方式,以水充貨。船舶離港行駛一段時間后,貨物中含有的大量水份會不斷滲出表面。船方為保證航行安全,必須將貨艙內的明水不斷排出,長達1個月航行途中排水重量往往在千噸以上,這也直接導致貨物的短重。另外,盡管大量水分在航行途中被排出,貨物中仍然存在很多游離狀態的水,這些水會在卸貨過程中或者堆場上流失掉。而這些流失掉的水是包含在卸貨港水尺計重數據內的,但又無法計入貨物的水份含量中,這又導致了收貨人的進一步損失。
對此,檢驗檢疫部門提醒企業,一是要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簽訂有利于我方的合同條款,將到港重量作為雙方結算的依據;二是自行委托檢驗機構實行裝船前監督檢驗,從源頭上保證貨物的質量和數量;三是加強與檢驗檢疫部門的溝通,共同研究對策,切實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