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嵐 龍水亮 黃星星
近年來,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全面落實“四個最嚴”要求,控源頭、抓生產、盯上市、強執法、建制度,建立起“分片定責、主動監管、上下協同、運轉靈活”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監管機制,鐵網守護“舌尖上的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整體水平不斷提高,連續多年省、市農產品監測質量合格率均達99.7%以上,未發生一起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零陵區香零山蔬菜專業合作社在2020年12月11日召開的全國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試行工作現場推進會上作典型發言,介紹了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管理的成功經驗。今年零陵區成功創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并被認定為第三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單位。
一、編制一張網絡,構建全域覆蓋的監管體系
整合現有網格化資源,建立“區+鄉鎮+村+組”四級網格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模式。在一級網格中,區級農業農村、市場監管、市場服務中心等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部門,負責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監管的組織實施和管理維護;在在二級網格中,15個鄉鎮(街道)成立以鄉鎮長(主任)為組長,分管農業的副職為副組長,農林水負責人為成員的鄉鎮(街道)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管理工作領導小組,承擔本網格內農產品質量安全屬地管理日常工作;在三級網格中,全區299個行政村由村黨組織書記擔任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員,承擔本村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任務;在四級網格中,全區3176個組由組長擔任農產品質量安全協管員,具體落實各項監管任務。
二、打造一支隊伍,構建全員有責的責任體系
按照“定區域、定人員、定任務、定考核”的網格化管理模式,區、鄉鎮分別制定了鄉鎮、村監管員、組協管員考核辦法,建立職責分工、崗位責任、生產巡查、信息報送、學習培訓、考核獎懲等工作制度,明確“五清七到位”(“五清”監管范圍清、市場主體底數清、經營狀況清、重點企業清、監管責任清,“七到位”即落實田間地頭、種植養殖戶的巡查到位,對農業投入品使用情況進行檢查到位,嚴防禁限用藥物和有毒有害農產品流入生產環節到位,監督指導生產經營者建立生產檔案記錄到位,收集、上報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信息到位等)的要求,實行逐級考核,結果與鄉鎮、村的績效考核掛鉤,構建“知責、履責、考責”的責任體系。強化業務培訓,結合鄉鎮黨校、送科技下鄉等活動,每年定期對區、鄉鎮、村三級監管人員開展集中專業培訓不少于42小時,不斷提升監管規范化、制度化水平。
三、擰緊一根鏈條,構建全程可查的溯源體系
按照“質控有制度、人員有責任、產品有標準、用藥有臺賬、生產有記錄、售前有檢測、準出有證明、信息可查詢”的“八有”要求,加強基地管理、生產過程管控、投入品管理使用,實現農產品從生產到餐桌、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全程可追溯。出臺《零陵區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管理辦法(試行)》,農業農村、市場監管、市場服務中心各司其職、齊抓共管,以食用農產品質量合格證、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二維碼、湖南省農產品“身份證”二維碼為基礎,散戶居民身份證登記制度為補充,建立全區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收購儲運企業等生產經營主體實施農產品產地準出、市場準入誠信管理制度,實現所有品牌產品帶碼上市、帶證上市,形成了全過程的可追溯體系。全區有12個生產企業和主體入駐粵港澳大灣區農產品生產基地,供應各類農產品220噸,有38家省、市農產品龍頭企業、綠色食品生產企業的69個產品入駐湖南身份證管理平臺,并賦碼標識,460家生產經營主體入駐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平臺,蔬菜、水果等五大類農產品全部開具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全區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共開具87200張合格證,附帶合格證上市的農產品達8390噸,做到“一車一證或一批一證”。
四、建立一套機制,構建全面保障的支撐體系
建立農產品質量網格化監管運行長效機制,出臺《關于全面推行農產品質量網格化監管實施方案》,將各行政村農產品質量網格化監管年度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并從中拿出2000元作為考核資金予以獎補,對年終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考核排名,全區前90名的村各獎補4000元,排名前91–209名的村各獎補2000元,排名210–299名的村不獎補。同時,把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監管工作納入對各村年終綜合績效考核重要內容,對排名最后10位的村黨組織書記取消當年評先評優資格,以“零容忍”的態度全面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