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運用國際規則 加快提升質量水平
——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談中國加入世貿與質量提升
●如果說改革開放推開了中國走向世界的大門,那么,中國入世則進一步促進了中國質量意識的覺醒,加速了我國產品質量提升的步伐。
●前不久,世貿組織總干事帕卡爾·拉米在接受中國媒體采訪時說:沒有中國的世貿組織,無法擔負“世界”之盛名。世界每一個角落的消費者,都從“中國制造”的產品中獲益,中國已經是全球供應鏈中非常重要的環節。
●國際上要求嚴格甚至苛刻的標準和技術性措施確實對出口造成了阻礙,產生了不少摩擦,但也同時倒逼我們產品質量與國際接軌。這個倒逼機制,無論對質量管理、標準提升,還是監管理念、手段,都形成了長期的良性的推動。
□ 孫霞云 新華社記者 朱立毅/文
2001年12月,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塵埃落定之時,牽頭前方談判的外經貿部部長石廣生、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專程來國家質檢總局拜會時說:入世談判過程中,外經貿部被煎被熬;入世之后,挨烤挨炸的可能就是剛剛成立的質檢總局了。寥寥數言,預示了質檢總局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的10年艱辛漫長之路。
“隨著關稅、配額、許可證等傳統貿易保護措施被國際規則所制約,技術性貿易措施被越來越多地用作貿易保護的工具。”在我國入世10年之際,剛剛參加了“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十周年高層論壇”的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感慨,入世10年來,質檢總局一方面牽頭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一方面致力于我國產品質量水平的提升,承受的壓力、工作的難度始終非常之大。胡錦濤主席在論壇上的重要講話,對質檢部門更好地服務對外開放提出了新要求,質檢系統將繼續履行我國世貿組織成員義務,服務對外開放,著力提升我國產品質量總體水平。
成立質檢總局
是歷史的選擇
背景:2001年4月,就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談判緊鑼密鼓的關鍵時刻,由國家質監局與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合并而成的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正式掛牌成立。這是中國政府對入世談判過程中重要承諾的兌現,標志著我國統一的質量管理體制正式建立。國家質檢總局成立至今的10年,是中國對世界經貿體系的影響與日俱增的10年,是中國產品質量和質量安全管理水平不斷提升的10年。
記者:國家質檢總局成立幾個月之后,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這兩者是否具有內在的聯系?
支樹平:國家質檢總局成立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表面上看是時間的巧合,實質上更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在我國15年漫長艱難的入世談判過程中,一直存在著一個焦點性的問題——質量監管的內外統一問題。當時中國由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和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分別負責對國內產品和進出口商品的質量監管,分別實施兩套質量管理體制、兩套質量認證制度,頒發兩種認證標志,形成職能交叉,導致標準不一、重復認證,不符合世貿組織的國民待遇原則。世貿組織談判工作組強烈要求中方合并兩個管理機構,成立統一的質量管理體制,實施統一的質量管理和認證制度,這是當時世貿組織談判組提出的一個重要“要價”。可以說,這個問題不解決,將嚴重阻礙中國入世進程。
與此同時,在國內,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推進,也要求進一步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強質量安全監管,提升總體質量水平,構建統一的質量監督管理體制。
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決定將兩個部門合并。2001年4月,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正式成立。質檢總局的成立,為我國加快入世進程掃清了一個最重要的障礙,也為我國質量安全總體水平的加速提升奠定了體制基礎。
記者:我國入世談判中,質檢部門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在世貿組織規則和我國入世承諾中,有哪些內容與質檢總局的職能相關?
支樹平:從1990年第9次復關談判開始,我國質量管理部門和進出口檢驗檢疫部門就積極參加復關和入世的多、雙邊談判。十幾年間,質檢系統共有13人、370余人次參加了復關與入世有關的多、雙邊談判。為談判進行資料收集、整理、起草談判方案及開展對策研討,準備、從事后援團工作的人員更不計其數。可以說是全系統全力以赴,迎難而上,為我國入世和爭取國家利益,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質檢總局是與世貿組織直接對接的中國政府職能部門之一,它的職能與世貿組織規則和入世談判承諾有著密切的聯系。比如說,世貿組織規則中最重要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協定》(TBT)和《實施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協定》(SPS),就與質檢總局的職能密切相關。說白了,這兩個協定直接涉及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涉及老百姓日常消費品、食品的質量安全和國際貿易便利化。此外,世界貿易組織的《服務貿易協定》《裝運前檢驗協定》《原產地規則協定》等,都與質檢工作密切相關。
認真履行義務
充分享受權利
背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各國關于安全、健康、環保等的技術性貿易措施卻越來越多,以每年超過2500項的速度增加,嚴重影響我國出口貿易。在兌現入世承諾、履行成員義務的同時,牽頭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促進外貿發展,成了質檢總局肩負的重要職責。
記者:在回顧入世10年時,胡錦濤主席在論壇講話中指出,中國堅持享受權利和履行義務相結合,實現自身發展和促進世界共同發展相結合。質檢總局在我國履行義務,享受權利,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方面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支樹平:當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夢想終成現實,全國人民為之歡呼,質檢人也無不歡欣鼓舞。當時,人們在談到質檢總局這一因入世而生的新生部門時,用了“朝陽產業”這樣的字眼。一方面,隨著技術性貿易措施在全球自由貿易化進程中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對技術性貿易措施的研究和協調。另一方面,質檢總局作為主管我國產品質量工作的部門,承擔著質量綜合管理與監督、進出口商品檢驗、出入境衛生檢疫、出入境動植物檢疫、生產加工環節食品安全監管、標準化、認證認可、計量、特種設備安全監察等諸多職責,具有廣闊的國際合作舞臺,做好技術性貿易措施工作大有可為。
具體說來,我國與質檢有關的多邊入世承諾達33條,占我國入世法律文件全部條款的10%,主要涉及遵守世貿組織透明度、國民待遇、與國際標準協調、對貿易影響最小等原則。10年來,質檢總局肩負黨和國家及人民的重托,認真履行世貿組織義務,兌現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多雙邊承諾,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的權威性和完整性,樹立了負責任大國形象;充分享受成員權利,注重運用世貿規則,破解貿易障礙,促進了對外經貿發展;著眼國家外交外貿大局,合理使用技術措施,維護了國家利益、國家形象。
10年來,質檢總局認真牽頭全國技術性貿易措施部際聯席會議,全體成員單位按照“信息共享、措施協調、反應快速、一致對外”的宗旨,著重開展了技術性貿易措施重大科技專項的研究,召開了多次技術研討會,開展了不同類型的國內外培訓,受益面覆蓋17個成員單位,3000多人次。全面梳理、調整、修改了我國有關質檢法律法規體系。《商檢法》是我國根據入世承諾修改的第一部法律,之后相繼對與質檢有關的6部法律和19件行政法規進行清理。加快采標步伐,我國采用國際標準的比例從入世時的40%提升到68%。認真履行透明度義務,目前我國向世貿組織通報的TBT/SPS措施已位居各成員前列,達1500多項。
10年來,質檢總局積極提出多邊關注和爭端解決,先后就76項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提出了200多次貿易關注;對歐盟化學品法規、美國食品安全現代化法案、日本食品安全肯定列表制度等3600多項國外重大技術性貿易措施進行了評議和交涉,有效克服了我國貿易出口和重重障礙;積極參加世貿組織談判和貿易政策審議,先后參加了俄羅斯入世談判、多哈回合談判、對歐美日的貿易政策審議,督促其取消或修改不合理的技術性貿易措施。
10年來,質檢總局配合國家整體外交政策,先后與30多個國家簽署了110多項質檢對外合作文件;配合了我國爭取市場經濟地位、申辦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相關工作;提升了制定國際規則標準的話語權,我國成功當選為國際標準化組織和國際電工委員會常任理事國、亞大計量組織主席;積極將技術性貿易措施納入我國14個自貿協定中,使之成為自由貿易的催化劑。
記者:有許多外貿企業感嘆出口越來越難,以前國外的檢測項目只有一頁紙幾十項,現在發展到一摞紙幾千項。您如何看待這種技術性貿易措施增加的現象?質檢總局牽頭做了哪些應對工作?
支樹平:這種情況的確存在,并已成為一種趨勢。隨著世界各國對安全、衛生、環保、節能等問題的高度重視,相關的法律法規、標準在逐步建立健全,相關的檢驗和認證要求不斷加嚴。世貿組織成立以來,相關成員通報的與此相關的技術性貿易措施,就達到兩萬多項。這其中,很多要求是正當的。我們作為第一出口大國,相關企業應當遵守進口國的正當要求,提升產品質量,促進產品順利出口。同時,也有不少技術性貿易措施成為貿易保護主義的工具。作為牽頭我國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的部門,質檢總局承受的壓力、面臨的難度始終非常之大。每當國外采取技術性貿易措施,我們的產品出口受阻,企業面臨停產,工人面臨失業,質檢總局深感責任重大,備受考驗煎熬。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一方面不斷強化從源頭抓質量的各項措施,推動產品質量提升;另一方面積極利用世貿組織多邊場合和與主要貿易伙伴建立的雙邊機制,一次次交流信息,一次次增進理解,一次次表達關注,一次次化解壁壘。比如,我們加大市場準入談判力度,在鞏固出口水果、花卉、活動物、飼料及添加劑等優勢特色農產品傳統市場的同時,逐步向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歐盟、日本、韓國等高端市場邁進,目前僅水果就有30多個種類出口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當歐盟出臺防止星天牛傳入的緊急措施,我們加強同歐方的溝通和交涉,使其認可我國防止星天牛傳入歐盟的替代措施。針對美國限制進口我國禽肉案,我們廣泛收集訴訟證據,參與聽證,促使中方在本案中勝訴。一路走來,我們在磕磕絆絆中邊學習、邊應對、邊提高,從稚嫩到成熟,積累了許多經驗,也取得了積極成效。
利用“倒逼”機制
持續提升質量總體水平
背景:2001年我國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合格率是75.8%,到2010年,這個數字上升到87.6%。加入世貿組織10年來,我國制造業競爭力和產品質量總體水平正穩步提升。
記者:正如您所說,加入世貿組織催生了質檢總局的成立,建立了我國統一的質量管理體制。那么,加入世貿組織對推動我國產品質量總體水平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支樹平:加入世貿組織讓中國融入了世界最大的多邊貿易組織,也使我們深切感受到了自身在產業鏈分工、標準、質量管理、生產技術、品牌等方面的差距。比如說,我國有些產品和品牌在市場份額、產品數量上是世界第一,但品牌影響力、質量水平卻做不到第一。美國一個雜志曾經做過一個“世界品牌100強”的排名,我國的品牌一個都沒有。如果說,改革開放推開了中國走向世界的大門,那么,中國入世則大大促進了質量意識的覺醒,加速了我國產品質量提升的步伐。我常說,國際上要求嚴格甚至苛刻的標準和技術性措施確實對出口造成了阻礙,產生了不少摩擦,但也同時倒逼我們產品質量與國際接軌。這個倒逼機制,無論對質量管理、標準提升,還是監管理念、手段,都形成了長期的良性的推動。
計量、標準化、合格評定是現代質量基礎的三大支柱。入世以來,質檢總局著重針對這三個方面不足,采取措施,扎實推進,不斷縮小我國產品質量和國際水平的差距。首先是大幅提高國際標準采用率。確定了“市場引導、企業為主、政府推動、分類指導、國際接軌”的采標工作方針,加快采標工作步伐。目前我國國家標準采用國際標準比率較入世之初提高了28個百分點,在冶金、電工、家電、船舶等領域采用國際標準的比例達到80%甚至90%以上,這是個不小的進步。其次大力加強產品質量監督,加強企業執行標準情況的監督檢查,促進企業不斷提高生產技術和管理能力,不斷提升產品質量水平。
10年來,我國質量提升的技術基礎不斷增強。質檢系統建立起了包括國家質檢中心、國家檢測重點實驗室在內的4200多個技術機構,形成了質檢部門“憑技術執法,靠數據說話”的突出特征。
10年來,我國與國際接軌的中國特色質量管理體制逐步完善,質量工作不斷加強。質檢系統對內嚴把廠門,通過市場準入、監督抽查、嚴格執法打假、產品召回,不斷提升質量水平;對外嚴把國門,加強進出口商品檢驗檢疫,嚴防疫病疫情、有毒有害物質傳入傳出,促進口岸通關便利化,提高中國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
產品質量的提升,成為“中國制造”行銷全球的關鍵基礎。世貿組織總干事帕卡爾·拉米說:沒有中國的世貿組織,無法擔負“世界”之盛名。世界每一個角落的消費者,都從“中國制造”的產品中獲益,中國已經是全球供應鏈中非常重要的環節。
記者:在國際上,我國統一的質量管理體制已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在國內,公眾也對質檢總局引領中國產品質量提升寄予厚望。下一步,質檢總局對進一步提升我國產品質量水平有怎樣的思考和展望?
支樹平:入世10年來,我國產品品種和檔次有了明顯變化,無論是滿足國內需求,還是外銷出口總量,大家都能切身感受的到。這一方面,得益于1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這是推動我國產品質量穩步提升的內在動力;另一方面,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經濟全面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的產品產業采用新思維、新技術、新管理的步伐,這是推動我國產品質量穩步提升的重要助力。
但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產品質量總體水平還不高,還存在著不同產業之間發展不平衡、一些產業生產集中度低、部分產品質量不穩定甚至質量問題比較突出等問題,這需要我們有清醒認識,采取有力措施,解決問題,縮小差距。
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十周年高層論壇”上,胡錦濤主席提出:面對新形勢新要求,中國將堅持以更廣闊的視野觀察世界,觀察中國,根據推動科學發展的要求,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拓展新的開放領域和空間,完善更加適應發展開放型經濟的體制機制,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和質量。質檢系統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要求,認真履行質檢職責,堅定不移地抓質量、保安全、促發展、強質檢,與兄弟部門和全國人民一道,切實提升我國產品的總體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建設質量強國,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同時也為推動世界和平發展、共同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