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0元生存挑戰(zhàn)”成為大學生群體中一個頗受歡迎的活動。參加活動的大學生,身上不帶現(xiàn)金,通過打工、“求收留”的方式,去外地生活幾天。
有網(wǎng)友對這樣的活動產(chǎn)生了質疑,學生們的安全如何保障?這樣的活動,究竟有什么意義?
5月1日凌晨,一名長沙網(wǎng)友發(fā)微博稱,4月30日晚,有學生大半夜的來敲自己家的門,問能不能“借宿”一晚。
4月30日,湖南高速交警在韶山收費站同樣遇到了一群求助的大學生,他們希望能通過民警的幫助找到去往長沙的順風車。
原來,這些學生參加了一個“大學生生存挑戰(zhàn)大賽”的活動,參賽者們需要在身上沒有一分錢的情況下在長沙和韶山兩地生存3天。于是,沿途見過的人就成為了被求助的對象。
有網(wǎng)友質疑,這些大學生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如何保障安全?萬一出了什么事,怎么辦?
市民
晚上女生求留宿
長沙網(wǎng)友“曾曾曾-zyl”說,4月30日晚,家里來了一個女大學生。女孩問,可不可以在她家留宿一晚。
“曾曾曾-zyl”回憶,這名女大學生說,自己與團隊伙伴參加了一個“生存挑戰(zhàn)”比賽,不帶錢去外地生活三天。
這個活動名為“全國大學生生存挑戰(zhàn)大賽”,從4月29日至5月1日,參賽者要完成以長沙—韶山—長沙的路線,為期三天兩夜的生存挑戰(zhàn)。
求助的女大學生說,與她一起的還有四個同學,“因為自己是隊長,想讓同伴們休息一下就自己一個人出來找借宿的地方。”這個女大學生還說,她們之前在一家酒店大廳的沙發(fā)上坐了一下,被全部趕出來了。
“曾曾曾-zyl”最終決定“收留”這些大學生。由于家中的狗對陌生人態(tài)度不太“友好”,為了避免引發(fā)安全問題,她花了469元給這些學生在家隔壁的酒店開了房間。
“曾曾曾-zyl”對于這樣的活動,表示特別不能理解。“曾曾曾-zyl”說,一個小女孩獨自出來找地方睡,人生地不熟的,萬一出點什么事誰來負責?這個生存挑戰(zhàn)活動存在的意義到底在哪里?
參賽者
不擔心安全問題
5月2日,瀟湘晨報記者聯(lián)系上了向“曾曾曾-zyl”求助的學生小李。小李來自安徽,今年18歲,是長沙一高校大一學生。“0元挑戰(zhàn)賽”要求參賽學生在比賽期間不能動用任何個人資產(chǎn),以團隊協(xié)作的方式解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小李他們領了6瓶舉辦團隊提供的牛肉醬,打算在路上賣掉賺取些生活費。然而第一天遇上下雨,手滑打爛4瓶,于是只能另外想辦法。
“我們自己去找小區(qū),一家一家去問。”到了居民區(qū),隊員們要一個個向住戶們解釋自己所參加的活動,然后請求可否留宿一晚。小李說,在長沙和韶山,他們最終在兩個地方借宿成功,除了“曾曾曾-zyl”幫他們開的房外,另一個地方是在一名退休老中醫(yī)的家中。
在這期間,團隊一天只吃一頓飯。隊員們去餐館詢問需不需要招臨時工,幫忙干些活,然后作為報酬讓他們吃餐飯。韶山景區(qū)附近一家餐館的老板娘,直接贊助了一頓飯。在長沙開福區(qū)萬達廣場旁的一家餐館,老板同樣免費招待了他們。
“我們也為對方做了一點事,比如唱歌、跳舞。”小李表示,這是他們“回報”善意的方式。
然而,對于安全問題,小李表示完全不擔心,“我們人多,怕的應該是他們(求助對象)吧,因為可能會覺得我們是騙子。”直到參加完比賽,小李才將這段經(jīng)歷告訴了家人,“他們說了一堆,讓我注意安全什么的,但我都參加完了。”
高速交警:收費站外遇到求助
湖南高速交警發(fā)布微博稱,4月30日,在韶山收費站,多名自稱參加生存挑戰(zhàn)大賽的大學生向民警求助,希望能搭上回長沙的順風車,完成此次生存挑戰(zhàn)。最終民警通過溝通詢問找到了駕駛人,才得以幫助他們完成挑戰(zhàn)。
湖南省高速公路交通警察局湘潭支隊韶山大隊民警回憶,當天7名大學生站在韶山收費站的外廣場附近,舉了一塊“順風車”的牌子,看到了正在執(zhí)勤的交警,便上來求助。“他們開始希望我們把他們送回長沙,但是我們在執(zhí)勤沒辦法送,最后決定幫他們攔車。”
民警專門挑選長沙牌照的往來車輛,對每臺車內的人員進行解釋,攔了十幾臺車后,7名學生坐上了兩臺車開往長沙。
民警說,當時這群大學生所站的地方車流量較大,駕駛員見到這些行人要踩剎車,有不小的安全隱患。民警稱,不建議他們再做出類似行為。
舉辦單位:給參賽學生買了保險
該比賽的主辦方是創(chuàng)客教育研究院,承辦方是國際生存挑戰(zhàn)俱樂部。2日下午,記者聯(lián)系上了國際生存挑戰(zhàn)俱樂部一名張姓負責人。
對于網(wǎng)友擔心的安全問題,她表示在分配團隊時,會將男女分在同一組,并且不會允許單獨一人行動,并且全程并未沒收手機。舉辦單位會為學生們購買意外保險。“我們有幾年舉辦這種活動的經(jīng)驗,有什么危險也會進行相應的處理。”
由于此比賽是分散式,并不是學生們集體大規(guī)模行動,所以沒有跟相關部門提前溝通。
張姓負責人說,學生們開口向他人求助,“很多人不愿意邁出這一步”,如果被拒絕,也是“真實社會上可能會出現(xiàn)的情況”。希望學生們能在遇到拒絕的時候,主動去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
網(wǎng)友評論
@曾曾曾-zyl:這樣對學生來說真的很不安全,萬一出什么事,誰來負責?
@木木蟲555:學生安全是否有保障,組織者是否考慮全面?有待商榷。
本報記者駱一歌實習生鄒佳維長沙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