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網絡游戲、線上旅游、金融貸款等新興互聯網產業服務投訴成為熱點。今天是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昨日廣東省工商局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2017年消費者權益保護報告》(下稱《報告》)顯示,5年來互聯網消費投訴增長了16倍,成消費侵權“重災區”。
而廣州市消委會日前發布的2017年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顯示,坑老保健、外賣餐飲、購房租房、醫療美容是去年消費輿情熱點。
投訴熱點
共享單車投訴多充值容易退款難
省工商局發布的《報告》顯示,全省各級消委會系統去年共受理互聯網服務投訴18.65萬件,這一單項已經高于2016年全年投訴總量,同比增長2 .57倍,投訴量較2013年約增長16.88倍。共享單車、網絡游戲、線上旅游、金融貸款等新興互聯網產業服務投訴成為熱點。
共享單車作為新型商業模式,在多個城市“遍地開花”,然而普遍存在拖延退還押金、售后服務滯后、維保不足等問題。
2017年全省消委會受理小鳴單車投訴122924件,投訴的主要問題為小鳴單車拖延退還押金。
游戲財產無保障學生陷游戲消費
網絡游戲行業存在諸多侵犯消費者權益的問題,主要集中在:賬號無故被封,虛擬財產突然消失或者價值更改;游戲運營商停止運營導致玩家權益受損,游戲協議中部分格式條款侵犯消費者權益、未成年人沉迷網絡以及大額消費等。2017年,省、市消委會不斷接到家長關于孩子沉迷游戲、在游戲中大額消費的投訴和咨詢,單深圳市消委會2017年受理未成年人網絡游戲投訴就近600宗。
線上旅游陷阱多捆綁銷售成常態
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在旅游網站預訂旅游產品,但由于信息不對稱、旅游平臺準入門檻低、監管薄弱等原因,消費糾紛頻頻發生,其中主要表現為:捆綁搭售附加服務、虛假宣傳、單方取消或者更改訂單、退改簽規則嚴苛、不正常航班通知不及時不準確、酒店到店無房等。省消委會提醒消費者在購買線上旅游產品時要認清條款,注意證據留存,注意截圖留存證據。
網絡金融亂象多選擇貸款需理性
近幾年來,互聯網金融服務迅速崛起,只要動動手機就能獲得貸款。但互聯網消費貸款問題較為突出,主要問題有:貸款利息高、高額逾期費、單方修改分期訂單、征信記錄更新滯后、額度恢復不及時、誘導消費者(特別是在校學生)過度消費、采取惡劣手段威逼恐嚇消費者還款等問題。省消委會提醒消費者網絡貸款要選擇正規的網貸機構、對“免息”“低利率”貸款噱頭要謹慎,并要注意保管個人信息。
輿情報警
醫療保健成最熱消費輿情
去年,廣州市消費者委員會委托廣東省現代社會評價科學研究院,通過利用網絡輿情監測系統,對消費維權相關的互聯網論壇、博客、新聞、微博、網頁進行了為時一年的輿情監測。針對去年消費輿情分析情況,廣州市消委會發布了2018年消費提示,建議市民不輕信夸大宣傳,理性消費,消費權益受侵害時及時維權與舉報。
從不同輿情類型占比來看,輿情最多的類別是醫療保健類,占比為15.3%,其次是代理加盟類、食品餐飲類,占比分別為13.3%、13.0%。
醫療保健輿情主要涉及醫療、藥品、美容、整形、健身、保健品等,其中醫療美容相關的信息最多,消費者主要反映美容效果不佳、辦理美容貸產品被騙等問題;代理加盟類涉及騙取加盟金、承諾服務不一致、虛報代理商品價格等;食品餐飲類主要涉及外賣衛生安全、外賣平臺商家證照辦理及審核流程不規范等。
從網民關注度來看,購房租房類信息網民關注度最高,平均閱讀量達到了172人次,此類信息主要涉及開發商、地產中介隱瞞信息,扣押消費者誠意金等。醫療保健、通訊服務、裝修裝潢等幾類信息的平均閱讀量均高于整體的平均閱讀量58人次。結合兩者分析,購房租房和醫療保健領域是重點關注區,輿情信息量和閱讀量平均值都比較高。
而從輿情分布時間來看,11月、12月出現明顯的輿情高峰,市消委會表示這主要與“雙十一”、“雙十二”購物節,以及網絡游戲、網絡購物、代理加盟相關的輿情信息增加有關。
市消委會建議:消費者應謹慎對待美容服務和美容產品功效的宣傳內容,避免被虛假宣傳所迷惑;選擇正規、口碑好的美容整形機構,與機構簽訂明確協議,充分了解風險;考慮個人和家庭的經濟承受能力,謹慎對待“美容貸”。
“坑老保健”套路深
在老年人消費輿情方面,醫藥保健類信息占比約五成。忽悠老人參加免費健康講座,冒充“老年福利中心”、“世界華人中醫養生協會”等機構,以及通過冒充專家、夸大功效、夸大病情等手段,組織老人旅游搞會議營銷,向老人兜售高價保健品———這是“坑老營銷”詐騙團伙的慣常套路。
廣州市消委會分析,違法分子利用老年人的消費心理特點,大打親情牌,不但使老年人財產受損,還耽誤老年人看病就醫。廣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表示,去年市工商部門整治“老年人免費體驗店”違法經營行為,共出動執法人員1570人次,522車次,檢查店鋪1167家。
市消委會建議:應從源頭上防治。相關部門、媒體、志愿者組織加強針對老年人群體的宣傳,通過將有關案例進行匯編,普及“免費的背后往往是詐騙陷阱”的常識,增強其防范和辨別能力,以及維權意識。
網絡訂餐市場今年起“有法可依”
隨著網絡點餐的普遍化,外賣平臺食品安全也引人關注。去年3·15媒體曝光,許多臟亂差的小餐館通過外賣代開中介才成功開店,只需要給中介一點小錢,就可以順利通過平臺審核,去年一季度食品餐飲類輿情占比高達22.2%。經過廣東省食藥監局、各地食藥監部門的監管與執法行動,網絡訂餐平臺自糾自查,去年3月以來下線一大批違規餐廳。
今年1月,《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正式實施,《辦法》強調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應當具有實體經營門店,并依法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證;明確開展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測的責任,明確了送餐人員和送餐過程的要求。
市消委會建議:消費者首先應關注平臺和供餐商家的信譽;拒收包裝不完好、受到污染或變質的食品;務必索取消費票據,留存交易憑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