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機銀行、支付寶以及微信貸款被騙子盜轉了49萬余元。”近日,家住蕭山的劉女士,慌慌張張地向公安部門報了警。
好端端的存在賬戶上的錢,怎么就突然沒了呢?這還得從劉女士接到的一個電話說起。
老套騙術出現新手段 冒充“公檢法”實施“遠程辦案”
12月6日,劉女士在家中接到一個自稱電信局工作人員的電話,稱劉女士在長沙某地辦理的座機欠費3658元。
“我從來沒去過長沙,怎么會在長沙辦理固定電話業務?”劉女士一頭霧水。
對方跟劉女士說:“你的身份信息可能被盜用了,要馬上向當地公安機關報案,我可以幫你轉接長沙市公安局。”
對方說完,電話就轉了。
接著,一個老套的劇情開始上演。
電話里傳來一名自稱“喬警官”的聲音,他詢問了劉女士的身份信息,然后告知劉女士涉嫌一起特大洗錢案,要求其添加“專案組”QQ,并通過QQ給劉某發生了一張附有其頭像和身份證號的“逮捕令”。
此時,老實巴交的劉女士慌了神,對自己身份信息遭冒用一事深信不疑。
“喬警官”向劉女士謊稱,目前案件調查屬于保密階段,不得向任何人透露相關信息,劉女士需要單獨到酒店開房,接受電話調查。
其間,“喬警官”以防止信息被監控為由,要求劉女士辦理新手機號,購買新智能手機,并安裝“專案調查”軟件“QuickSuppurt”(電腦遠程連接控制手機、平板專業軟件)。以查驗劉某名下資產為名,要求劉女士告知銀行賬戶及支付寶“借唄”、微信“微粒貸”等信息。
劉女士糊里糊涂地按照對方要求的步驟進行了操作。最后,她發現自己手機銀行及支付寶、微信貸款共計被盜轉49萬余元,等劉女士清醒過來,“喬警官”已人間蒸發。
歲末電信網絡詐騙發案有所回升 陌生來電不接聽不明鏈接不點擊
臨近歲末年初,電信網絡詐騙發案越來越多,冒充“公檢法”人員實施詐騙的手段花樣也有“翻新版”。
據浙江省(杭州市)反欺詐中心統計,12月1日以來,全市發生電信網絡詐騙案件近800起,受理投訴、舉報可疑詐騙電話信息近5400起。12月份前半個月,反欺詐中心聯動屬地派出所通過多種方式及時勸阻正在發生的詐騙案件48起,共攔截涉案資金210萬余元。
針對冒充“公檢法”人員的電信詐騙手段,警方提醒市民,尤其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公檢法機關辦案會當面向當事人出示證件或法律手續并講明情況,沒有所謂的協助辦案的“特派專員”。不會通過電話或即時聊天軟件開展調查,不會要求自拍照片進行身份驗證,更不會通過傳真、網頁、聊天軟件等形式向當事人送達通緝令、逮捕證、財產凍結通知書等法律文書。
第二,執法人員不會要求當事人透露銀行賬戶、驗證碼信息或新開網銀、手機銀行進行轉賬操作,執法辦案中沒有查驗公私財產合法性的“安全賬戶”。
第三,遇到可疑情況應及時向親友或周邊公安機關進行詢問,也可撥打110或杭州市反欺詐中心81234567舉報、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