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清晨,杭州桐廬公安組織200余名精干警力趕赴江蘇實施收網行動,成功搗毀一個特大平臺型網絡詐騙犯罪團伙,當場抓獲涉案嫌疑人110余人,凍結涉案資金2000余萬元。
經過專案組近一個月的努力,近日,該案的主要犯罪嫌疑人將被桐廬縣檢察院依法逮捕。(目前已經批捕20人)
突如其來的成功人士,聲稱可以帶她一起賺錢
今年5月,陸女士突然接收到一名自稱王某的男子加聊天好友申請。因為好友來源是同一個炒股群,出于交流學習的目的,陸女士同意了好友申請,并互相留了聯系方式。在聊天過程中,王某的言談舉止成熟穩重,再加上事業有成,成功取得了陸女士的信任。隨后,王某提出可以帶陸女士一起賺錢,便為她介紹了炒作紫砂壺的項目。
“我上網查詢了他說的項目,看起來確有其事,也沒有搜索到相關的負面新聞。”陸女士回憶,“他給我的感覺是那種蠻可靠、事業有成的男人,于是我就很相信他。”
陸女士先投入了10萬元人民幣,并在短短兩三天的時間內成功賺到了好幾千元。可好景不長,兩三天后,這個被王某夸得前景無限的紫砂壺項目就開始每天跌停。
“連著兩個跌停板以后,我問他怎么回事,他讓我有錢可以再補,然后我又補了3萬,但沒想到還是一直跌停板,我沒辦法套現。”陸女士說,眼見著賬戶從13萬跌到了2萬余元。此時的陸女士仍然對他深信不疑,直到王某消失了,在朋友的分析下,她覺得很可能遇上了騙子,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向桐廬警方報案。
一波三折的偵查經過,背后是一個驚天大案
沒想到,
這一把紫砂壺,
牽出來的卻是一個驚天大案。
6月29日,桐廬警方接到陸女士報案后,立即展開調查。“之前我們有聽說過炒原油、期貨、現貨之類的詐騙,關于炒紫砂壺這類電子交易盤的沒有聽說過。”辦案民警胡依恒產生了疑問。由于陸女士能提供的線索十分有限,王某的社交賬號號和手機號都是未經實名注冊的,這讓民警的偵查陷入了困境。
辦案民警通過走訪咨詢專業人士,調查大量的相關資料,沒有發現有國家正式批文的關于炒紫砂壺的電子交易盤。通過對陸女士提供的這個電子交易盤和王某的手法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發現存在多處疑點:一是它的行情呈一個A字形,也就是大漲大跌,不符合市場的行情,二是這個電子交易盤的入金和出金經常出問題,像假的交易盤。于是,民警初步判斷這起案件屬于團伙性作案的詐騙案。
很快,專案組民警通過網絡偵查成功鎖定“富之匯”電子交易商城。而當民警趕到商城注冊在江蘇的地址時,卻發現這里大門緊閉,空無一人。案件再一次陷入困境。
雖然線索斷了,但辦案民警沒有放棄追查,立即轉變偵查思路和方向,從這套廢棄廠房的租賃合同等線索下手,循線追蹤,經過近一個月的努力,逐步摸清了這個犯罪團伙的作案鏈條。
在“富之匯”公司背后,是一個龐大的詐騙團伙,涉及嫌疑公司6家!
警方大兵團跨區域作戰,當場抓獲110余嫌疑人
掌握犯罪團伙的情況后,如何實施抓捕卻讓辦案民警犯了難。“因為我們辦案民警比較少,要江蘇浙江兩地跑,經常是吃在高速睡在高速非常辛苦,涉案的公司非常謹慎,稍有風聲他們會暫停營業或者搬地址,這是他們慣用的伎倆。所以我們在偵查過程中,常常是小心翼翼,防止他們收到任何消息。”專案組負責人介紹,“涉案公司都在江蘇,我們要跨省同時實施統一抓捕,不僅人數不夠,難度也非常大,因為有一家公司被暴露了,其余幾家很可能就聞風而逃。”
面對這些困難,桐廬警方迎難而上,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行動方案,確保萬無一失。
經過周密的部署,8月2日清晨,桐廬警方組織200余名精干警力趕赴江蘇,對涉案的6家公司果斷收網,一舉搗毀這個特大平臺型網絡詐騙犯罪團伙,當場抓獲涉案嫌疑人110余人。現場繳獲大量正在作案用的電腦、手機以及內部的詐騙資料,有些電腦屏幕上就直接顯示著網絡詐騙內容以及交易盤的實時虛假信息。
通過通宵審訊,專案組固定了相關證據,8月3日23時,專案組將犯罪嫌疑人成功押解回桐廬,完成了桐廬公安史上最大的大兵團跨區域作戰。
環環相扣的投資騙局,他們多騙40歲左右的中年婦女
通過調查,民警發現“富之匯”電子交易商城共分成三個層級。
第一層是交易所,它先是自行制作了一款交易軟件,用來掩人耳目,讓受害人誤認為平臺有正規的交易資質,其次又尋找了一個第三方的支付公司來做資金的接口。在確保受害人成功開戶并吸引入金后,詐騙團伙又對外招收了會員單位作為第二層級,主要負責通過手上兩個擁有多數虛擬紫砂壺發行量的主力賬戶,對紫砂壺進行倒買倒賣操作,從而控制紫砂壺價格的波動。
在會員單位之下的第三層級是各家代理公司,共專門負責聯系客戶,騙取客戶入金。而真正和那些受害人接觸的,也正是這些代理公司中的業務員。
在調查中,民警發現這中間有2種平臺型詐騙模式。
第一種是主犯劉某、張某等人假借湖南某礦交所的授權,成立虛假交易所,自行發展業務的現貨平臺詐騙模式。即通過發展會員單位和代理的方式非法炒作白銀、銅等貴金屬,吸引受害人入金并騙取受害人資金。
另一種是犯罪嫌疑人鄭某、陳某等人分別成立投資公司,利用黑發售平臺系統非法炒作紫砂壺等現貨的發售平臺詐騙模式。即通過網絡社交工具扮演成功人士、白富美、高富帥等不同角色誘惑受害人入金,關鍵是通過修改K線控制商品行情漲跌來騙取受害人的虧損牟利。
也就是說客戶一旦投錢,虧損就由嫌疑人控制了,客戶根本賺不到錢。據嫌疑人劉某交代,他們是不可能讓客戶盈利的。
此外,詐騙分子對下手的客戶也是有選擇性的,大多是以40歲左右的中年女性為主,這些女性因為手頭比較寬裕,資金量大,一方面又對發售平臺缺乏深入的了解,僅憑對方出示的工商執照、產品介紹或照片等就能完全聽信于業務員的介紹,從而被成功忽悠上鉤。這些業務員除了假扮成功人士或白富美在朋友圈展示自己的生活方式外,還有一套自己的話術。每當新員工進入公司后,好的聊天記錄還會被拿來當作培訓的教材。
當被害人在“富之匯”發售平臺購買了這些冒充“成功老板”或者“白富美”的銷售員的產品后,產品的價格就會出現劇烈的波動。先是出現價格大漲,讓投資者嘗到些許甜頭后,隨之操縱價格大跌,被害人的資產大幅縮水,等到被害人發現有問題想脫身的時候,當初投資的資金已經損失大半。案件中,陸女士就是這樣一步一步被騙的。(本文轉自防騙大數據:FPData)
那么,受害人的錢究竟如何被這伙詐騙公司瓜分的呢?他們又是如何共同榨取受害人的資金呢?據民警調查了解,該公司在今年4月份上線到8月份短短4個月時間里,已經讓數百名受害人上當,涉案金額高達上千萬元。
交易所會員單位和代理商三家除了賺取客戶的損失外,還有一個來源就是手續費,他們的模式一天當中可以進行頻繁交易,這意味著每次交易都會收取手續費,所以手續費的收入也是非常可觀,大約占到整個收入的1/4。
警方提醒:投資需謹慎
網絡詐騙陷阱多,詐騙分子對下手的客戶也是有選擇性的,大多是以40歲左右的中年女性為主。她們手頭寬裕,又對各個平臺缺乏了解,容易被忽悠。
同時提醒廣大市民,在投資的時候一定要先了解清楚金融方面的知識,選擇具有正規資質的單位進行投資。天上沒有掉下來的餡餅,交易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