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各類線上線下教育培訓班越來越多,招生情況火爆的同時,隨意更換老師,培訓質量不佳卻以種種理由扣款、不退款等問題,成了消費者投訴的熱點。記者從消費者網查詢獲悉,今年以來,教育培訓類投訴共有73起,在投訴行業排行榜上僅次于電商類。
學費上萬老師只念PPT
“僅1980元就能完成大學夢。”去年8月,市民廖先生在地鐵上看到了某職業教育培訓機構的廣告,主動聯系咨詢。電話里,客服人員向他推薦了一個VIP重點培訓班,稱報名自考可以“保過拿學歷”,專本連讀一共19960元。“工作人員說只剩倆名額了,再不抓緊就又要等一年。”
在客服人員的催促下,廖先生當天就來到該機構一培訓網點報了名。
回家后,廖先生按照工作人員提供的賬號和密碼登錄機構網站開始學習,卻大失所望。“網上授課就是老師照念PPT,還經常念錯。”廖先生認為這跟之前的宣傳明顯不符,當即提出退費要求。
“動不動就換老師,好老師越來越少!”宣傳和實際不符的情況,市民耿女士也遇到過。耿女士的孩子在某英語培訓機構學習,按年繳費,但期間要經歷一次升班。“沖著教研組長報的名,升班時就給換了一個新手老師,教學質量下降很多。”耿女士不滿意,決定放棄這個培訓班。
報名時就被“下套兒”
多位消費者向記者反映,教育培訓機構多是“寬進嚴出”,甚至在報名時就給消費者悄悄“下套兒”。
專科生小慧在網上搜索“專升本”信息時,被某機構客服盯上,每天頻繁聯系她,稱其“自考會計通過率高達80%”,并表示“報名后7天內對授課內容不滿意,可隨時退費”。小慧信以為真報了名,由于沒什么積蓄,還用了對方推薦的教育貸款,稀里糊涂簽了協議。
可后來小慧發現,授課內容跟承諾的大相徑庭,自己沒拿到任何協議副本,所謂的“班主任”竟是客服。報名三天后,她提出退款要求,對方卻回答說“貸款繳學費,不得以任何理由申請退款”。現在小慧不想上這課,首付的錢要不回來不說,還得每月向銀行支付近600元的貸款。
“要慎重簽訂合同,一定要仔細閱讀合同中的所有內容,如果發現有不公平或對自己明顯不利的內容,要當場協商修改。特別是如何退費、培訓達不到效果或培訓地點變更時如何處理等關鍵問題,一定要事先約定好。”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提醒消費者,很多培訓機構的“套路”就是使用不公平格式條款,消費者需要十分留心。
收錢就跑路不在少數
市民郭女士在北京瘋狂家族兒童俱樂部東城校區,花13990元為孩子買了120個課時,但孩子才上了40多個課時,該俱樂部的電話就注銷了。經打聽,郭女士所在的北京瘋狂家族兒童俱樂部東城校區已關閉,北京的其他兩個校區都已經更名為北京鯊魚公園兒童大學。由于這兩個校區離家都比較遠,不方便送孩子去上課,郭女士只好要求退費。
消費者網曾多次與北京鯊魚公園兒童大學聯系,對方始終表示與北京瘋狂家族兒童俱樂部沒有任何關系,它們跟郭女士也不存在合同關系,所以拒絕接受郭女士的有關訴求。消費者網試圖通過多種途徑與北京瘋狂家族兒童俱樂部聯系,均沒有聯系到相關人員。
陳音江介紹,類似這種找不到投訴主體或收錢后跑路的投訴,占到教育培訓類消費者投訴總數的53.6%。
“不少機構資歷不夠,在教育部門批不出培訓執照,就領個咨詢執照打‘擦邊球’做培訓,活躍在監管的灰色地帶。”他建議選擇培訓機構時,要在工商部門查詢其辦學資質,并確認其是否在教育或人社部門審核確定的培訓項目范圍內辦學,此外,教學老師應具備教師資格證或相關資格證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