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人覺得電梯事故“頻發”,認為現在乘坐電梯不安全。事實上這是一種受不完整或不準確信息誤導而形成的錯誤認識。數據最能說明問題。最近,新華社一篇報道提及的數字,可以糾正電梯事故“頻發”說,也有助于人們正確看待電梯這種交通工具的安全性:2015年5月,作為我國電梯首部地方性法規——《廣東省電梯使用安全條例》審議通過。經過兩年多試點,收效明顯。廣東省萬臺電梯事故死亡人數從2012年的0.14,下降到2016年的0.048。該數字低于發達國家水平。
即使從全國范圍看,我國電梯的安全系數也是相當高的。質檢總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電梯總量達到490萬臺,占世界總保有量的1/3強。這一年,全國共發生電梯事故48起,死亡41人,萬臺死亡率為0.084。所謂“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我們跟美國比一下,就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了。美國目前大約有100萬臺電梯,而據美國勞工部及美國消費者安全委員會統計的數據,美國每年由電梯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數平均為30人左右。也就是說,萬臺死亡率為0.3,是中國的3倍還要多。
就算美國的電梯事故死亡率比我們高,也不妨礙美國人對電梯安全性的認可。美國知名電梯專家查爾斯·巴克曼(Charles Buckman)曾表示,“電梯是美國最安全的交通工具,比在紐約乘坐車輛安全,人們不應為乘坐電梯擔憂。”他所謂的“最安全”,當然不只是跟紐約的車輛對比得來的。如果不把電梯算在內,一般認為目前最安全的交通工具是商業航空,其死亡率大約是5千萬分之一(每年空難死亡人數與每年乘坐航班人次之比)。而按照這種算法,美國每年30人的電梯死亡人數比照每年約180億人次的電梯乘行量,電梯事故死亡率僅為6億分之一。
既然數據已經能夠說明電梯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那為什么還有一些人認為它不安全,甚至產生事故“頻發”的印象呢?有學者分析認為,一些民眾有這種感受,主要是受心理因素影響。安全感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它代表著穩定、有秩序、可預測等,一旦安全需求得不到滿足,人們就會覺得處于威脅和恐懼之中。電梯安全事件呈示出的“不安全”性打破了人們對“安全感”的心理需要。而在網絡信息時代,特別是隨著自媒體的崛起,電梯事故這樣的突發事件作為敏感信息源,一經發布,就會立即進入爆炸性、循環式傳播的狀態。而這種夾雜著各種個人傾向性評價的傳播往往不可控。有人可能只是在上班路上匆匆看了一眼新聞標題,并沒有太在意,但接下來各大網站轉發,微信、微博討論,加上朋友圈各種段子、調侃……一次電梯事件就變為了N次,人的感受系統經過反復刺激,很容易產生“頻發”的錯覺,同時也必然會伴隨對電梯整體安全性認知度的降低。情緒是人與生俱來的東西,電梯安全事件給人帶來的情緒也是多變且逐步深入的,從開始被感染,到后來在反復震蕩和反復循環中升級。其最終結果是電梯被妖魔化,而一些心理自控能力差的人,甚至患上電梯恐懼癥。
要消除一些人的電梯恐懼癥,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加強電梯安全宣傳,將電梯安全性的真實現狀告訴人們。特別是在電梯安全事故發生時,有關部門要立即展開調查,第一時間公布事實真相,以準確、正面的信息引導輿情,防止訛傳,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要知道,官方負責任的事故判定就像定心丸,是對老百姓最有效的“消恐藥”。
當然,要從根本上去除人們對電梯存在的誤讀和恐懼,還得靠健全法律法規及標準,通過加強對電梯生產、運營、維保等各個方面的監管,最大限度地減少電梯事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