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以來,汽車業對節能環保的關注主要集中在產品領域。事實上,只有真正在原材料、生產、制造和處理污水等方面實現綠色環保,才能構造節能減排的產業鏈。
從2011年10月開始,連續的霧霾天氣讓PM2.5這樣的專業術語被普通民眾所熟知。在媒體和網民的呼吁聲中,年12月30日,環保部審議并原則通過新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技術規定》和“十二五”國家環境空氣監測網建設方案等相關法規和文件,PM2.5被正式納入我國環境空氣質量監測范圍。
所謂PM2.5,是氣象學專有名詞,指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其中的有害氣體、重金屬等溶解在血液中,對人體健康的傷害更大。
目前一個基本的共識是,城市居高不下的根源主要在于汽車尾氣的排放。“PM2.5的主要來源是汽車尾氣、燃煤、工廠的排放物、建筑揚塵等。”業內人士表示,影響空氣質量最主要因素是汽車尾氣的排放,占60%以上,其次是工地揚塵以及加工企業、燃煤廠排放等等。“由于汽車尾氣排放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所以在早高峰和晚高峰,車流量大,尾氣排放量也多,每天早上7~9時、下午4~7時,PM2.5的濃度都是一天當中相對較多的時候。”
一直以來,汽車業對節能環保的關注主要集中在產品領域。但實際上節能環保并非單指某種節能產品,而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包括產品的設計、生產、銷售以及運輸售后等各個環節,事實上,只有真正在原材料、生產、制造和處理污水等方面實現綠色環保,才能構造節能減排的產業鏈。
“可能在一些人看來,負責任的企業經營和成功的經濟效益是一對矛盾體;但這兩者同時也是密不可分的,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2011年10月13日,一汽大眾成都工廠投產,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總裁倪凱銘表示,提高能效和資源利用率,節能環保的新技術,均應用在成都工廠生產的各個環節。
“綠色工廠”近年來在發達國家市場廣泛興起,國內則在部分理念領先的企業帶領下,越來越受重視。從各主流車企對“綠色工廠”的理解來看,多數企業有著較為全面的認識。工廠要“綠色”,首先要在最大程度上節能,降低能耗;其次,應該從源頭上控制污染物,主要是工業“三廢”的排放;最后,要從小處著手,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做起。
可以說,汽車在給人們帶來巨大方便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些負面效果,特別是對于環境的污染。因此,作為汽車企業,就必須承擔起減排的重任。不僅生產更加節能環保的車型,而且也要重視工廠、生產等各個環節,切實履行企業的環保責任,只有這樣,才能稱得上負責任的企業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