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質檢總局新聞辦公室主任李迎豐
提高質量已不僅僅是企業競爭的策略,而且已成為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發展與強大的支點,更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驅動力。
近幾年來,在質量管理部門、企業及相關組織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的質量水平及全民的質量意識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別是在產品質量方面,合格率和優質品率逐年上升。市場秩序、企業生產環境及消費環境有了較大的改善。
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目前產品質量的整體狀況還滿足不了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包括對質量的要求和期待),產品質量的總體水平與世界水平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不少產品是資源消耗型初級產品,資源消耗約占總成本的70%~80%;產品技術含量低,文化含量低,缺乏世界知名品牌。
質量的提出表面看來是隨著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大機器工業為標志)而來的,實際上它早早深植于農業文明之中。
質量問題不僅僅局限在生產制造環節,同樣延伸到經營銷售環節。它與市場緊密相連,與消費者息息相關,它融匯于人們日常生活之中。它呼喚規則、公平、誠信、有序,呼喚理性消費與和諧共處。
質量問題不僅僅是管理學上的問題,還是社會學方面的問題;質量的管理不僅僅是法規、制度方面的問題,還是道德、文化方面的問題;質量的改進不僅僅是技術、設備、工業層面上的問 題,也不僅僅是生產產品的品質問題,更是人的素質層面上的問題,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人們的思想秉性、品格素質的問題。
也就是說,質量問題不僅僅是物質范疇的問題,還是精神范疇的問題;不僅僅是“形而下”即“器”的問題,還是“形而上”即“道”的問題。
思維嚴謹,辦事認真,具有強烈責任感的民族往往重視質量,因為質量需要認真、嚴謹和負責任的態度——如德國人。
資源貧乏,具有危機感、緊迫感的民族肯定重視質量,因為質量能提高資源利用率,是經濟增長屬集約型而不是粗放型的必要條件——如日本人。
市場發達、市場機制健全而人們又以贏利為“上帝的旨意”的民族必然重視質量,因為那種充分肯定并鼓勵人們致富的氛圍符合人作為“理性經濟人”的本能,并提供了人們競爭、致富的欲望和動力,而工業時代、后工業時代的競爭必然要走到質量效益和品牌競爭這一步。另外伴隨著市場的發展而建立并完善的相關法律、規則、秩序又有效地約束著人們欲望的無度無序競爭,使人們遵循一定的市場規則,像一團活火,在一定的范圍內以一定的方式燃燒——如美國人。
由于我國工業化起步較晚,引入質量及質量管理的概念、學科較晚,整個質量管理體系還不健全,全民的質量、消費、品牌意識還不很強,產品市場及各生產要素市場還不很成熟。
我們可以不必因質量的一時落后而自卑,因為我們畢竟在以不慢的速度和不乏的后勁在追趕、發展和提高,也確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我們還應時時清醒地以一種危機感和緊迫感來意識到我們在質量發展方面存在的差距和制約因素。這來自于產業發展方面、市場法規制度方面、工藝技術方面、文化精神方面、誠信道德方面等等。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知恥而后勇,才能不憚于前驅,才能真正像支樹平局長一再提倡的人民質檢的宗旨那樣:熱忱地為人民服務,嚴格地為國家把關,勇敢地為質量而戰!
最終,質量的話題,不僅僅是昨天、今天、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話題,更是明天、后天,是未來可持續發展的人類社會文明的永恒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