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規醫療資源缺乏導致偽養生專家流行
衛生部調查顯示,中國居民具備健康素養的總體水平為6.48%,這也就意味著百人中具備健康素養不足7人。在這種現實情況下,造成很多人盲目相信社會上不科學的所謂養生保健信息。
記者在進一步采訪中發現,大量偽養生專家流行的背后,雖然有公眾缺乏健康素養的原因,但也有正規醫療資源匱乏,基本醫療保障體制尚需完善的因素。部分民眾對醫療機構的信任度不足,也進一步催化了民間養生的風行。養生行業的發展未能得到有效約束,社會期待監管機制的規范。
“反正在哪里看病都是花那么多錢,大醫院專家的號不好掛,藥也貴,養生機構說的吃綠豆,吃豆芽就能治病,確實很有吸引力。”雖然李少軍是一位公司白領,他一度也對養生機構的觀點深信不疑。現在他回想起來,“看病難看病貴”的現狀也是一步步將他往養生機構帶的推手。
在北京協和醫院門口,記者遇到了來自安徽的患者張寶峰,他住在醫院附近小區的地下室里,38歲的他是基層政府的一名公務員,“我的情況還好些,享受公費醫療的報銷,可掛號實在太難了,我已經排了一個多星期了。有時候聽病友推薦說養生機構看病容易,而且有效,還真動過心,后來看了新聞才知道很多都是騙子。”
他告訴記者,外地來京看病的患者特別不容易,地方的醫療資源不夠,于是都來北京看病,可是北京一方面物價高,另一方面魚龍混雜,很多醫托或養生機構的虛假廣告都欺騙他們,他來北京一周多,身邊就出了好幾例被騙的患者,少則幾千元,多則五六萬元。“都是正規醫院進不去,病急亂投醫的結果。”
養生亂象呼喚嚴格監管
社會學家夏學鑾告訴記者,中醫養生熱潮的興起,是由當前人們的社會和文化需求導致的。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也注定了健康養生的話題會成為主流話題。加之“看病難看病貴”的社會現狀,阻擋了不少人進一步求醫的腳步,越來越多的人便將保健養生看得尤為重要。中醫提倡“治未病”的理念,主張把看病時機前移,以預防為主,自然受到推崇。
張悟本、李一等偽養生專家被曝光后,相關部門開始加大對養生市場的規范力度,衛生部新聞發言人、中國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毛群安表示,中國健康教育中心在研究,建立起對社會上有關健康信息的預警機制。
毛群安說,這一機制如同政府部門普遍在做的“輿情監測”,發現不合理的健康信息將及時向社會公布和公示,并請專家進行澄清,避免公眾受到誤導。但他同時認為,中醫養生市場,需要多部門聯合治理,甚至建立起問責機制,才能真正得到規范。
日前,新聞出版總署下發了《關于加強養生保健類出版物管理的通知》,出版養生保健類出版物實行資質準入制度,對不具備出版資質的出版單位擅自出版養生保健類出版物的,總署將依照相關法規,給予警示或停業整頓等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衛生部方面稱,國家中醫養生保健技術標準也將出臺,與其相伴的還將會有一場中醫養生保健市場全面整肅風暴,目前正在醞釀的這一系列動作中,還包括相關配套的法律法規建設,以及全面嚴格的行業準入制度建設。
上一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