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張娟娟 王文嫣 發自上海
近日,有關方便面國標即將出臺的消息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尤其是關于對方便面蛋白質含量不低于8%的指標更成為熱議的焦點。但《每日經濟新聞》昨日卻從全國糧油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下稱“糧標委”)獲悉,最終報批到該委員會的標準中沒有蛋白質這項指標。
據糧標委秘書處相關人士表示,日前有關方便面蛋白質指標的報道與實際情況有一定出入,因為目前上報到該委員會的標準中根本就沒有這項指標。那么,蛋白質不低于8%的指標究竟是怎么來的呢?
“我們向企業發放的征求意見稿中確實有蛋白質標準。”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方便面國標起草組人員表示,標準起草之初考慮過方便面的蛋白質指標,但經有關專家的評議,最后上報給糧標委的方便面國標報批稿中已將蛋白質指標這項刪除了。糧標委秘書處秘書長表示:“至于最終出臺的標準中究竟會不會有蛋白質這項指標,目前尚不能確定,因為該標準還要上報到國標委審查,最后審批下來會是什么結果現在還不知道。”
品質越好 蛋白質含量越低?
那么原本寫入的蛋白質指標為何會被刪除呢?上述秘書長并未對此給出解釋。不過記者在一份9月份由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公布的《意見匯總處理表》中看到,該起草組在向社會各界征求意見時,天津頂新、統一集團、今麥郎集團等方便面企業都對 “蛋白質含量不低于8%”這一指標提出了異議,部分企業建議“取消蛋白質指標”,另有企業“建議將指標改為不低于5%”。
至于建議取消蛋白質指標的原因,統一集團認為,為制造出口感優質的方便面,需使用灰分較低的粉心粉,而面粉的灰分越低,則蛋白質越低,因此,品質越好的方便面蛋白質含量相對越低。今麥郎集團也認為,蛋白質指標可能限制方便面行業向高端發展。
大部分企業當能達標
如果方便面國標最終確定蛋白質含量須不低于8%,這是否會引起一些不法企業為了使產品達標,也像三鹿奶粉一樣摻假呢?對此,東方艾格高級分析師陳樹韋分析,不排除這種事情發生的可能性,但關鍵還是取決于我國的檢測技術。國海證券研究員劉金滬對此則較為樂觀,“三聚氰胺事件讓國家有關部門汲取了不少教訓,檢測技術也已比較成熟。”
統一集團相關人士昨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即便最終確定蛋白質含量須不低于8%,這一標準也是充分征詢了各個企業的意見和建議才定下來的,因此對于大多數企業而言,實現達標應該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