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長收到舉報信 牽出農安制假黑窩點
省工商局經濟稽查總隊在農安查獲制造假飲料窩點,現場查獲2000余瓶假冒名牌飲料和40余萬套假冒空瓶、瓶蓋;百事可樂、康師傅冰紅茶、可口可樂、雪碧等十幾個品種受殃及
灌裝機被運上大貨車
一個大院、兩排平房、一套簡陋的灌裝設備加上4名工人,用色素、香精和地下水勾兌成各種“知名飲料”。
7月28日下午,省工商局經濟稽查總隊在農安縣查獲一假飲料生產窩點,現場查獲2000余瓶假冒名牌飲料和40余萬套假冒空瓶、瓶蓋。
據悉,這是近年來省工商局經濟稽查總隊查獲的最大一起生產假冒名牌飲料,假冒飲料商標、標識、包裝物和模具案,涉案金額達50余萬元。
省長收到舉報信
今年6月末,一封信放在了省長王儒林桌上。
舉報信稱,農安等地存在生產假冒偽劣名牌飲料的黑窩點,送往長春市及周邊的食雜店和小超市,嚴重威脅食品衛生安全,嚴重危害企業信譽。
據省工商局經濟稽查總隊副總隊長于成安介紹,省長王儒林非常重視,馬上批示,要求相關部門立即調查。省委常委、副省長馬俊清也批示,要求由省工商局組織精干力量查處。
吉林省工商局局長臧忠生表示,對于危害食品衛生安全的黑窩點,堅決打擊,發現一處,查處一處,絕不手軟。
總隊7月6日接到指令后,深入了解情況,經過20多天的調查走訪,最后將目標鎖定在農安縣農安鎮西五里界村一農家大院內。這里隱藏一黑窩點,日生產能力達到1000箱。
7月27日晚,舉報人來電話稱,工人正在連夜加工飲料。次日,稽查總隊在省公安廳經濟犯罪偵查總隊重案一中隊干警配合下,冒著大雨趕赴農安縣。
工人破窗逃跑
7月28日14時30分許,記者隨稽查人員來到一個大院,這個大院在一處工地對面,看似一處普通農家院。
大鐵門內部緊鎖,透過門縫發現院子里有兩排平房,不時有人員走動。執法人員將門口守住,要求開門。看到身穿制服的執法人員,原本人聲鼎沸的院子一下安靜下來。一名30來歲的女子跑到大門邊高聲說:“你們是誰,干什么的?”拖延半天后,才將門打開。
執法人員要求女子將生產車間打開,女子說沒有鑰匙,執法人員從后面繞到生產車間窗戶處發現,一扇窗戶被砸壞,里面空無一人。顯然,工人破窗逃走。
車間一角是碼放整齊的成品,機器里還有尚未灌裝的空瓶,所有一切證明這里正在生產。
碼放著幾百麻袋空瓶
大院分為前后兩排,前排平房里放著3臺制作瓶蓋的機器。在原料口地上的一個大盆里,是被剪碎的花花綠綠的瓶蓋,這些回收瓶蓋就是生產瓶蓋的原料。整個車間沒有消毒、除塵、防蚊蠅等措施。機器上灰塵很厚。
吹瓶車間位于兩座平房之間的小棚子里,更像是一座倉庫,100多平方米的房間內碼放著幾百麻袋空瓶。在后面的麻袋里,裝著各式各樣的瓶身標簽,有百事可樂、康師傅冰紅茶、可口可樂、雪碧等十幾個品種。
在吹瓶車間的角落,執法人員發現了制作假飲料的原料:可樂香精、蘋果酸、焦糖色。有的添加劑還沒有標識,雜亂地堆放在一角。配料用的工具是幾個塑料盒和攪棒,沒有計量器具。
打碼車間和灌裝車間在后面的平房里。打碼車間兼做工人的寢室,一鋪大炕上凌亂地擺放著被褥,地上擺放著一臺打碼機,工人們坐在炕上,想讓瓶蓋上出現哪個日期就打哪個日期。拿起桌上的一枚瓶蓋,生產時間為2010年7月7日零時35分。
灌裝車間其實是由車庫改造而成,墻上遍布污漬,地上有一條裝滿污水垃圾的下水道。一個插滿管子的大塑料桶是配料機,用來將地下水、香精、色素攪拌到一起,灌裝機能同時對3個空瓶進行灌裝,灌裝后的空瓶放置在擰蓋機上。
假冒飲料經封口、打包后,堆放在房屋的一頭準備銷售。車間案板下面,執法人員還發現了4個用來吹瓶用的金屬模具。
記者發現,應該在無菌條件下機械化生產的飲料在這里全憑手工操作,再送到打包機上塑封打包。
老板還想擴大生產規模
在灌裝車間門口,執法人員打開兩側苫布,發現里面有兩臺八成新的機器,其中一臺是灌裝機。如果此臺機器使用,可以同時灌裝10瓶飲料。“看來這黑窩點老板想要擴大生產規模,這是剛買來的機器。”副總隊長于成安說。
招聘廣告稱是水廠招人
灌裝車間內的工人跳窗逃跑,在打碼車間的炕上還躺著兩名工人。
其中一工人告訴記者,他是農安縣人,7月27日看到電線桿上的招聘廣告,上面寫著水廠招聘工人。他找到了水廠,一名30歲左右的王姓負責人讓他到宿舍住下了。
前面平房辦公室內坐著一男一女,女子自稱塑料廠負責人。據她稱,前后兩趟平房分屬不同工廠,她租了前面這趟平房,主要生產紅色塑料蓋。后面一趟平房租給了一姓王的男子,王某將一臺制蓋機器放在她的車間里。
據女子講,后面平房從月初開始一直試運行機器,總看到有不少工人進進出出,至于何時生產、送到何處,她表示不知道。
假飲料甜度只有3%
廠方打假人員對假冒飲料進行甜度檢測,發現正在加工的這批假飲料甜度只有3%,而國家標準要求甜度最低為9%,企業標準則為13.5%。打假人員表示,企業的生產工序有幾十道,到了這里被簡化成瓶胚、貼標、灌裝、壓蓋、塑封打包5道工序。
記者發現,這里生產的飲料標簽圖案及字跡不清晰,有脫色、顏色重,且無立體感。執法人員拿了一瓶假冒百事可樂,用手輕輕一搓,藍色條碼便脫落了大半。
查獲2000余瓶假冒名牌飲料
執法人員在現場共查獲2000余瓶假冒名牌飲料,沒有用完的假知名商標有20多萬張、瓶蓋40余萬只、空瓶40余萬只。
7月28日16時許,由于此處涉嫌無照經營、假冒商標、生產假冒偽劣食品,工商執法人員找來吊車和兩輛大貨車,將所有暫扣生產設備、成品、商標、包裝物及生產原料裝上車運回長春。于成安告訴記者,這次執法行動打擊力度非常大,從根本上解決了造假者轉移生產場地,另起爐灶重操舊業的問題。
目前,此案仍在進一步調查中。
■聲音:
“這地方一般人不敢查”
在查處過程中,院外一男子將記者叫到一邊,低聲稱:“這家在當地很有勢力,房子是個政府官員租給他們的。這家除這里外,外地還有工廠。”但當記者要詳細了解情況時,對方搖頭拒絕,快步離開。記者向圍觀群眾了解房主情況時,很多人笑而不語,有人說:“幸好你們來了,這地方一般人不敢查。”
■算賬:
利潤可以高達500%
廠方打假人員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正規飲料一瓶成本在兩元錢左右,批發價在2.35元左右,除去銷售成本,一瓶最多賺3毛錢。但這些假冒飲料利潤非常大,首先瓶子是用劣質塑料加工的,用手一擰就成了“麻花”,價格很便宜;其次飲料是直接用地下水加色素加香精等勾兌的,成本只有3毛錢,利潤可以高達 500%。
■內幕:
制假者對法律相當熟悉
現場沒有發現黑窩點的賬目,但舉報人表示,制假者對法律相當熟悉,一直在鉆法律空子。每次一天只生產350箱左右,且生產時間都在夜間,凌晨3點左右送貨。為防止“尾巴”,貨物不直接送給終端客戶,而是送到約定地點后,由物流再倒至終端客戶那里。長春及四縣一區周邊一些偏僻地段的食雜店和小超市會因為貪圖進價便宜進貨。
■踏查:
食雜店進貨只在意價格
昨日下午,記者來到二道區東環城路、四通路附近,對一些設在平房內的食雜店和超市進行踏查。由于地處偏僻,不少食雜店都是打電話要貨,然后有專人送貨。一家食雜店店主是一名60多歲的大娘,記者買了幾瓶飲料,邊喝邊跟大娘聊天。
記者:你這飲料從哪里進的?
大娘:打個電話有人就給送貨。
記者:多少錢進的啊?
大娘:你問這干啥?(警覺狀)
記者:我這也有飲料,絕對比你的進價便宜。咱們做個買賣咋樣?
大娘(沉吟了半天):行,你要是有就先送過來,賣著先看看,賣完了再給錢,要是好賣就長期合作……
本報記者 李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