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作“拯救地球的最后機會”的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已經落幕。作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第二大行業的汽車行業將如何應對,中國車企的出路又在何方?
此前汽車專家陳光祖曾經表示,哥本哈根會議標志著汽車產業上低碳汽車新征程,建設低碳汽車將成為汽車產業一種新的“游戲規則”。
上個月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并提出相應的政策措施和行動。根據專家預測,隨著我國汽車產業遠遠的成熟,汽車的碳排放量在總排放量中的比重會越來越高,最終可能會占到25%~28%的份額。
目前,歐盟已經在汽車行業的碳排放標準建設方面做出了表率。2008年11月,歐盟議會通過了以轎車為代表的碳排放法規總體規劃, 2012年要達到130克/公里,2020年要達到95克/公里。
從某種意義上講,“低碳”已經成為事關汽車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嚴肅話題。
單從技術角度看,新能源汽車是最徹底的減排解決方案,但是從技術成熟度、推廣應用成本、基礎配套設施等方面看,新能源仍面臨著較大的困難。
來自羅蘭 貝格的預測數據顯示,即便樂觀估計,到2020年中國的新能源動力車的市場份額也只能達到15%,這意味著短期內,新能源汽車對實現2020年的減排目標的貢獻將是非常有限的。
再者,從目前國內車企的現狀看,加強生產銷售全過程的節能環保和加快新能源車低油耗車的研發,成為他們身體力行“低碳”的主要舉措。
例如,比亞迪堅持將電動車作為解決途徑;神龍公司最新投產的第二工廠擁有全方位的節能減排考量,實現了水的零排放,使用無碳排放能源,降低排放污染;廣汽本田將在降低廢水排放、能源集約化建設、廠房建筑節能、能源動力站房建設中的節能降耗等方面積極促進減排工作;長安鈴木加大對汽車低碳技術研發的重視程度與實際投入,盡快實現概念性技術的量化與生產;奇瑞則在生產方面最大限度實現幾款車的共線生產,整合公司物流系統,改善和提升工藝水平,減少生產、運輸過程中的能耗;東風日產則從著手生產更加環保節能的車型、建立綠色工廠和綠色專營店等多方面采取更多的節能減排措施;寶馬汽車通過無污染的生產流程、研發低油耗和新能源汽車、實施綠色回收項目進行節能減排。
不過,除了企業自身高要求努力之外,更需要政府出臺更為均衡的汽車產業政策。
已有專業人士指出,政府的決策和規劃,才是最高境界的低碳。
這里不僅指的是政策,還有標準的細節。筆者認為,對于各車型的油耗,國家就應該在統一標準下進行嚴格地公示。
另外,國家還應著力使“整天開著大排量車的人為減碳做更多的事”。
汽車業的低碳之路,注定并不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