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 述 者:河北遷安消費者潘艷財
整 理 者:程前方
維權事由:購買的新車質量問題不斷,最近發生的剎車失靈險些造成車毀人亡。
維權結果:與廠家溝通無果后被迫賣掉問題車。
維權啟示:當消費者與廠家溝通不能取得預期結果時,消費者往往選擇退讓。如何讓力量薄弱的單個消費者通過暢通的渠道,獲取應有的權益,更具有現實意義。
剛買的新福田車僅過了一個月就出現嚴重質量問題,巧合的是,整一年后,又因剎車、轉向失靈而沖向路邊深溝,險些造成車毀人亡的慘劇。車主告訴記者,一年來,他大部分時間來往于特約維修站和當地汽車修理廠之間,前后共計十余次。可是,車仍繼續趴窩,而貸款購車的壓力讓車主喘不過氣來,經濟的緊張還導致夫妻關系惡化。車主說,自己已經被逼上了絕路。
剎車失靈 汽車直奔路邊深溝
2004年10月7日,河北省遷安市五重安鄉農民潘艷財擔心一年的事情終于發生了——車子失控了。
當天上午,車裝完土后潘像往常一樣小心翼翼地駕駛著奔向目的地。在一個路口拐彎處,他突然發現轉向失靈了,“當時我的腦子就嗡了一聲”,提起當時的情形潘艷財還心有余悸。轉向失靈后,他憑借經驗趕忙猛踩剎車,希望沒有方向的車能停住,不過這次他的腦袋更空白了,剎車也沒了。剎車和轉向都沒了的車,像無頭蒼蠅一樣奔著路邊的深溝就下去了。不幸中的萬幸,由于車速很慢,車頭在下到溝里后,隆起的松土把前輪給陷住了,車停止了前進,也避免了一起車毀人亡的重大事故。
從噩夢般的經歷中蘇醒后,潘艷財決心要討個說法,再也不能像往常一樣繼續發生事故—修理—再發生事故—再修理的惡性循環了。因為他的車從買來剛一個月后,質量問題就接連不斷了。
新車剛一月 問題便不斷
潘艷財、何海金于2003年10月8日從河北省遷安市冀東汽貿公司處,以分期付款方式購得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福田金剛龍668農用車一輛(車型為BJ3086DDPHA,出廠編號:3W006160)。購車之初,潘艷財對包括福田在內的眾多品牌汽車進行了比較,最終他從媒體等渠道獲悉,福田公司是全國馳名的一家汽車生產廠家。“既然是大廠家,產品質量應該沒問題。再說了,即使出了問題,人家也會賠咱的。”就這樣,他們選擇了福田汽車。
擁有了一輛新車,兩人相信,憑借自己的辛勤勞動,他們會很快還清銀行貸款并走上幸福的小康之路。可就在新車剛跑了一個月(運行還不到1500公里)后的11月8日,他們就不得不把車送回福田河北灤縣服務站進行修理。經過服務站檢查,需要更換鋼板彈簧一組。從此修車對潘艷財來說成了頭等大事。在他提供給記者的維修記錄上,記者看到,從2003年11月8日第一次維修到2004年10月7日剎車失靈,總共修理15次,修理過或更換過的配件有減速器總成、制動器、軸承,副車架斷裂,更換變速箱齒輪,更換大梁等。
新車頻繁的質量問題不禁讓潘艷財對車的設計產生了疑問。經查閱該車的出廠說明,他發現該公司所產農用車的技術參數本身同該車的實際情況嚴重不符。如:該車的技術參數中指出:“整車裝備質量為4500kg,額定裝載重量為3200kg,最大總質量為7960kg”,而實際該車的空車重量已達到7300kg,遠超出出廠說明書所載之參數,但不知3200kg的額定裝載重量從何而來?這說明該車在出廠之時就已經存在著嚴重的質量瑕疵。
質量瑕疵的說法在一修理工處得到證實。在多次修理過程中,修理人員指出該車的設計同各配件之間有嚴重不符的現象。潘氣憤地告訴記者,北汽福田公司不應將存在著嚴重質量瑕疵,且尚處于實驗階段的產品推向市場,此行為可以說完全將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置之不顧,甚至是在拿消費者的生命安全開玩笑。
屢修屢壞 車主經不起金錢和精神折騰
接連的汽車質量問題徹底摧毀了潘艷財“開新車奔小康”的夢想。他認為福田公司嚴重違反了《產品質量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相關規定,應該對消費者的損失進行賠償。于是他與廠家進行了溝通。廠家的態度很堅決:有問題可以修,但賠償損失或退車等要求滿足不了。
潘艷財對廠家修車的態度還是滿意的。每次到維修站,只要是工人檢測出需要更換的部件,廠家很快能發來新件,包括更換大梁、制動轂、轉向助力泵、變速箱齒輪等。“但我總不能就這么沒完沒了地更換下去吧,我耽誤不起這個時間呀。”隨著車輛的使用,該車的質量問題也不斷暴露出來,雖經多次修理,但車本身固有的質量問題和安全隱患卻并不能消除,已經嚴重影響了車輛的正常使用。在最近一段時間里,潘艷財每次駕車都極為小心,生怕車輛出現什么緊急情況。“別人開車拉貨都興高采烈,因為拉貨意味著掙錢。可我不一樣,拉貨上路生怕車子出現意外,駕駛起來就一個字:怕。”他的害怕不是多余的,問題車終于在2004年10月7日暴露了更嚴重的問題——剎車和轉向失靈。于是也就有了本文開頭的一幕。
在多次修理后,潘艷財萌發了退車的念頭,但服務站卻搶先一步扣留了修車的主要證據——保修手冊,讓他不知所措。2004年9月3日,他應約來到灤縣福田服務站更換車大梁,但服務站在更換完后便扣留了該車的保修手冊。至于扣留的原因,潘艷財至今還沒拿到一個說法。“我認為服務站扣留我的保修手冊是為了銷毀證據。”他對記者說。
記者每次與潘艷財通話,都能感受到他的悲觀情緒。他告訴記者,自己作為一個中年男人,上有老母,下有幼子,是家中頂梁柱,本想靠跑運輸走小康之路,但因車的質量問題,使現實變得殘酷。新車不但沒能幫忙奔小康,甚至成了家庭的累贅,尤其是貸款壓得喘不過氣來。為了償還購車貸款和購車時所欠的沉重債務,家里的房產也已被迫賣掉。妻子因無法面對如此巨大變故和沉重家庭負擔,而選擇了離婚。
他告訴記者,現在家里的老母親和年幼的孩子被迫寄居他人家。可以說,福田的問題車給自己帶來的后果是災難性的:家庭破裂,妻離子散,債務如山!
“如果廠家能把車給退了,我的損失可能還會少點。”但盡管潘與廠家多次進行溝通協商,對方都未能給予一個合理的解決。而他卻再也承受不住精神和經濟的雙重壓力。2004年11月14日,潘給記者來電通告:再也忍受不了這種越等越失望的日子,已經把車低價賣掉了。他告訴記者,自己想早點從這場噩夢中解脫出來,找個其他活干干。“再這么下去我就完了。”聽完他的話語,記者竟一時語塞,無言以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