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克福車展博大,巴黎車展優雅,北美車展妖嬈,東京車展細膩,日內瓦車展奢華。那些常年不衰的國際車展往往具有風向標式的特色。但記者這幾天在廣州車展現場看到,除了追求規模大之外,國內車展內容過于單一雷同。同理,浮躁的中國車市,隨著消費者日趨理性和外部環境的規范,也越來越呼喚有質量的增長,而不只是每年銷量的“暴發戶”式的增長。
車展逐漸淪為雞肋
從當初5000平方米的展出規模緩慢起步,到本屆參展總面積增加至20萬平方米,廣州車展規模迅速攀升。然而,在不斷增長的規模背后,卻是車展地位日顯雞肋。
從初衷上看,廣州車展時間處于每年年底,往往被看成是廠商對今年做個總結、對明年市場做個判斷的絕佳時機。但是,從實踐來看,由于車展缺少特色,含金量低,很難承擔起這個角色。據組委會宣稱,此次車展全球首發車輛達34臺,上屆同期為30輛。但仔細看,其中跨國公司的全球首發車不過4輛;至于跨國公司亞洲首發車更多也只是噱頭。記者在現場看到,增加的不少展覽面積只是普通配套展,參觀的觀眾很少。
不能只顧賣車賺錢
不僅車展要反省,汽車廠商也更應該審視自己的發展規劃。
有波峰必然會有波谷。受到宏觀經濟的制約,受到城市容納程度的限制,更受到油價、基礎設施等多方面環境因素的影響,國內汽車市場已出現了減速趨勢。但廠商依然把每年的銷售目標作為唯一的考核指標。為了銷量,廠商可謂用盡各種手段。前幾年車市好的時候,許多廠商搞饑餓營銷,加價銷售;如今車市下滑,有的豪華車降價動輒幾十萬元。前倨后恭之下,最終損害的還是自身的品牌形象。
對此,業內專家指出,對于汽車企業來講,應該盡快從賣車賺錢的思路中跳出來,提前想一想在即將到來的汽車市場成熟期自己該做些什么?“先把自己的產品做好,質量做好,效益做好。”
外部約束力在加強
其實,外部“緊箍咒”的約束力正在加強。對廠商而言,其中的厲害關系顯而易見。
就在本周,質檢總局法規司司長劉兆彬透露,“我們已經就汽車"三包"規定的立法做了大量調研論證,原則上通過了這個規章,我們現在正在抓緊修改。具體時間,我只能說很快。”
另外,《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將于明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為更好地實施條例,質檢總局將加快制定和完善條例配套文件及制度建設,規劃并啟動條例配套規章、規范性文件制修訂,增加條例的可操作性。它將和汽車“三包”一起督促車企承擔責任并且致力于提升產品品質,并最終促進中國汽車產業健康、有序、平穩發展。
由此,消費者的合法利益有望得到實實在在的保障。消費者也可以更好地監督汽車制造商、銷售商進行更規范的售后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