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隨著市場嚴寒的到來,更多的自主車企認識到抱團取暖的重要性,不久前閉幕的成都車展再次將車企聯盟這個老話題挑起。北汽股份副總裁毛海呼吁,國內外企業應該成立技術聯盟聯合開發。廣汽集團執行董事,常務副總經理袁仲榮也表達了類似的意愿。他認為,企業之間的重組和戰略聯盟是大趨勢,伴隨著競爭加劇,潛在的市場空間越來越小,大規模擴張的企業,應該調整發展戰略。在產業發展進入到平臺期事,各個企業單憑過去依靠內生力量發展的模式已經行不通,必須尋找新的發展模式,在把握自身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上通過重組、整合、戰略聯盟進行優勢互補,快速高效地彌補各自的短板,提高整體的競爭力。
這些言論聽來讓人欣喜,但又難免遺憾。欣喜的是,自主品牌企業終于意識到車企聯盟的必要性,主動呼吁要加強企業間的聯盟合作;遺憾的是,對于如何建立有效的聯盟關系,加強哪方面的合作并未提及甚少,令人對未來車企聯盟的前景依舊不能樂觀。
事實上,這么多年以來,我國車企間出現的各種聯盟也并不少,這其中既有政府主導的車企聯盟,又有行業協會出面結成的面向細分領域的聯盟團體,然而,這些車企聯盟總是雷聲大雨點小,多年下來,能拿出成果的聯盟寥若晨星。特別是由政府主導的各類車企聯盟往往成立之后,便無下文。由協會牽線成立的協會發揮的作用也微乎其微,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在前幾年成立T10聯盟為例,這個由業內前十大整車企業成立的聯盟,雖然在成立之初明確了要圍繞宏觀經濟走勢、產業政策、市場環境和行業熱點,進行非正式磋商,發揮領導企業的作用。后期又提出要聯合研發電動車后,但至今,仍僅限于交流經驗范圍,沒有太多實質性的合作開發舉措。
反觀國外同行,從通用-PSA的聯盟到寶馬-豐田的聯合技術開發,從馬自達-菲亞特項目合作開發到奔馳-寶馬的聯合采購,企業間在各個領域的聯合開發項目大多進行得如火如荼,且卓有成效。難道國內的車企聯盟缺少成長壯大的土壤嗎?
國內車企是否沒有聯盟的需求?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我國雖然已成為汽車產銷大國,但仍距離汽車強國甚遠,在關鍵動力總成、底盤、汽車電子、汽車輕量化、新能源汽車等技術領域的差距更非短時間就能趕上,更不是單靠一家企業大量投入研發就能追趕上的,在這些領域,車企聯盟都大有作為。
那為何多年來車企聯盟只聞聲音,不見成果?究其原因,除了很多車企聯盟中是有政府主導外,我國車企間缺少開放的合作開發意識也是重要因素,這不僅體現在整車企業間的合作開發意愿較少,也體現在整車與零部件企業間少有合作上。反而是近年來,我國車企與國外研發機構的合作更多,但由于很多車企產品研發中面臨的是同樣的難題,導致了我國車企在與外方合作中很多不必要的資源浪費。而如果車企間能形成聯盟,共同解決類似技術難題,然后再將研發成果在企業間共享,不僅可以避免重復開發,更可節約大量研發經費和時間。
與其說我國車企聯盟缺少生長的土壤,是因為企業習慣了各自為戰的發展思路,或者是因為政府行政因素,不如說是因為我國車企缺乏立足國內自主汽車產業發展大局,謀求行業共同進步的戰略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