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冷暴力”出現的原因有哪些
教育“冷暴力”出現的原因有哪些?調查中,受訪者認為首因在于“教育理念中缺乏對學生自尊心的重視與培養”(78.2%)。
其他原因依次是:老師只根據學習成績來評定學生,對差生“貼標簽”(66.0%);老師壓力大,不愿多花時間對差生耐心教育(45.7%);提倡懲罰的傳統教育理念作祟(39.6%);不能體罰學生,老師的“冷暴力”是無奈之舉(24.5%)等。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指出,出現教育“冷暴力”的根源在于,我們的教育缺乏對孩子權利的認識與尊重。長久以來,我們的教育強調“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當對孩子的體罰被禁止時,這種懲罰孩子的傳統就會演變為“冷暴力”。
“‘差生’觀念被廣泛認同與使用,也是造成教育‘冷暴力’的重要原因。”孫云曉指出,科學研究發現,每個人的智力結構都不一樣,沒有絕對的“差生”。但是在當前應試教育下,考試考得好的就是好學生,考得差的就是“差生”,許多老師也認為“差生”是朽木不可雕也。這種區分本身就是對孩子的“冷暴力”。
中科院心理學研究所現代小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張梅玲認為,教育“冷暴力”的出現與一些老師素質不高有很大關系。對于許多老師而言,他們在用挖苦、戴“綠領巾”等方式教育孩子時,可能并沒有惡意,而是沒有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另外,社會的冷漠與缺乏愛心也可能傳導到老師身上,再加上許多老師對自己的待遇不滿,很容易導致教育‘冷暴力’出現。”
“冷暴力”造成的心理傷害更難恢復
浙江省臺州市某中學老師朱倪(化名)認為,所謂教育“冷暴力”,很多時候是老師的無奈之舉。他說,一個老師要管幾十個學生,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管,如果既不能體罰,又禁止“冷暴力”,那老師還要不要管教學生了呢?“據我所知,很多老師或多或少地都采用了‘冷暴力’的教育方法,而且一些家長對老師的這些做法也采取默許的態度。”
民意中國網網友王先生認為,對于一切形式的教育“冷暴力”,都應該零容忍。據他了解,美國的老師在給學生發放考完的試卷時都會一再叮囑義工,對任何孩子不能有眼神上的區別對待。因為即使是一個眼神,也可能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靈創傷。
公眾對教育“冷暴力”持何種態度?調查中,72.0%的受訪者反對任何形式的教育“冷暴力”,希望早日將它們清除出校園;20.2%的受訪者表示,對于有些不帶侮辱性的“冷暴力”可以接受;只有3.6%的受訪者認為用“冷暴力”的方式教育學生很正常,應該支持。
張梅玲提醒,相對于體罰給孩子造成的身體傷害,“冷暴力”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傷害更不容易被發現,同時也更難恢復。如果孩子的心理創傷得不到及時的發現與治療,有可能給他帶來自卑、孤僻等性格缺陷,還可能導致抑郁、焦慮等心理疾病。
“解決教育‘冷暴力’的關鍵在老師。一方面,國家應該采取務實手段,提高老師待遇,為老師的工作創造一個輕松、有保障的環境;另一方面,老師也應該注意提升自身的素養。”張梅玲說。
孫云曉認為,要解決教育“冷暴力”問題,就應該把《未成年人保護法》落到實處。政府應該像掃盲一樣,把《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理念與內容普及到每個老師和家長。對于違反這部法律的行為,一定要嚴厲追究相關責任人的法律責任,不能用道德譴責代替了之。
“我們更要樹立‘人皆可成才’的教育觀念。”孫云曉指出,在每個班級中,總會有一些所謂“差生”。對他們而言,不但不能用“冷暴力”的手段對待,反而需要更多的尊重與引導。在以尊重和激勵為主的教育中人們就會發現,“差生”其實并不差。(實習生 陳佳慧 記者 向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