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要培育事業之樹,你當努力以勤奮學習固其根基,以誠實守信壯其主干”,這是中國地質大學的外籍教授蒂姆·柯斯基給自己學生的寄語。不過,最近困擾這位洋教授的,卻正是對“誠實守信”四個字的質疑。

日前,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工學院教授嵇少丞發表在科學網的一篇的博客文章指出,中國地質大學的外籍教授蒂姆·柯斯基以虛假的學術身份獲取課題。此外,嵇少丞的另一篇博文還援引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旗的電子郵件質疑柯斯基的學術身份問題。他們列舉多個證據指出,以“教授”身份在中國獲得“長江學者”“千人計劃”等高級別學術頭銜的柯斯基,其專業技術職稱只是“副教授”,根本不是他自己聲稱的“教授”,更不是什么“終身首席教授”。
柯斯基的學術身份是否造假?在此前的回應中,中國地質大學的人事處有關負責人表示,“可能是撰稿人將‘終身教職’和‘講席教授’結合在一起翻譯而成的,不太嚴謹。”同時這位負責人表示,“在千人計劃申報材料中,柯斯基如實填寫了‘副教授’和‘捐贈教授’兩個教師職務!
“捐贈教授”實為“捐贈教員”
所謂捐贈教授到底是如何定義?今天凌晨3點,《新聞縱橫》值班編輯潘毅獨家專訪了“柯斯基學術造假”事件的舉報者——嵇少丞。他告訴我們,捐贈教授,其實更準確的說法是“捐贈教員”。
嵇少丞:他寫的捐贈教授,只是這個捐贈教授,就是我們大學里不出一分錢,他的工資是社會上某個人,還是一個執行會,在大學里面搞這么一個捐贈教授,這個不能算教授,應該是捐贈教員。這個教員它可以是助理教授,可以是副教授,也可以是正教授。對于柯斯基來說,他只是一個副教授,他到中國來說我是捐贈教授,這種信息不對稱。
“捐贈教授”柯斯基到底是正教授和副教授?嵇少丞也向我們展示了他斷定柯斯基頭銜造假的證據。
嵇少丞:他本來根本不是正教授,在國外正教授和副教授差得很多。他是副教授,到中國去申請了一個長江學者千人計劃,他不能說他是正教授。過去我的朋友在這個系里面當老師,我給他們打電話,我說柯斯基是什么教授?他們說,副教授。但是柯斯基他把講席教授翻譯成教授,一旦叫做教授,就讓我們中國人以為是正教授,他用這種東西方文化的差別,用這種信息不對稱拿到中國。
專家:責任在校方 翻譯不準確太可笑
根據“千人計劃”的入選條件,引進的人才必須是“在國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擔任相當于教授職務的專家學者”。那么,如果真的出現副教授冒充正教授參加”千人計劃“評選,對此又該如何認定?首都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勞凱聲認為,這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學術造假行為。
勞凱聲:實際上他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學術造假行為,目前來看,這樣種行為除了一個虛假的行為所獲得的所有的利益、所有的稱呼、所有的職務都要撤銷,還有可能要解除和他的合同。
柯斯基的頭銜之謎到底是學術造假,還是像校方所說的那樣“翻譯不嚴謹”?勞凱聲認為,這個時候學校必須要承擔起查證的責任。
勞凱聲:首先是由接收他的大學承擔它查證的責任,它接受一個人進校的時候要對它所有的信息進行查實。否則怎么能接受它?這件事情首先應該由他服務的這所大學來查實,這件事情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
對于目前學術界一些利用翻譯做文章的現象,方舟子也給我們提了個醒。
方舟子:這個責任本來就該是校方的,核實的責任。而且說翻譯的不嚴謹,我覺得這個借口有點好笑。我們以前也碰到過,利用這種翻譯做文章。比如在國外實際上只是一個博士后的研究人員,然后就翻譯成研究員,給人家的印象是我們國內研究所的教授級的正研究員一樣。其實就是一個博士后,類似這種我們以前也碰到過,但是你不能在翻譯上做文章。如果說翻譯上不嚴謹,某種程度上也是一個弄虛作假的行為,你再怎么翻也不可能把副教授翻譯成正教授。
柯斯基“頭銜造假”外尚有三大造假
嵇少丞告訴我們,柯斯基的學術造假,并不只有“頭銜造假”而已。
嵇少丞:主要一個是一稿多投,這樣造成論文數量很多,按他這樣一弄就弄成好幾篇文章,學術上不允許的。第二個就是剽竊,他近來發表文章主要是引進中國的,他就把中國人曾經做過的中文發表的文章弄成英文,再拿到國際上去發表,有時候就把中文的作者列為共同作者。這樣人家就不會說他了,但實際上這是一種剽竊行為,這種做法在國際上是不能容忍的。第三個問題他就是數據造假。例如他說中國有25億年蛇綠巖,后來香港大學的歷史教授趙弓川,他就采了樣測了一下他說3億年,3億年跟25億年就差了很多了,這個東西就是數據造假,另外還有一個根本問題就是他的身份造假。
嵇少丞表示,對于柯斯基的學術不端,證明起來也不難,關鍵是要有人來證明。
嵇少丞:像柯斯基的這個事情很好查,因為他發表的東西都是白紙黑字,發到其他的期刊上面發表了。把這些拿來一對照,哪一段從什么地方抄下來,這一段數據圖表是誰確認已經發表的,而且是中文發表的,很好查的。關鍵是要有人去做,你認為誰去做?誰去做誰去管這個事情。